发布者认证信息(营业执照和身份证)未完善,请登录后完善信息登录
合作社办加工如何从"小打小闹"跨入产业融合
合作社办加工如何从"小打小闹"跨入产业融合

合作社办加工如何从"小打小闹"跨入产业融合

作者:yhttedit   2020-04-17 13:54:53  点击:8

详情

 

 

  编者按

  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是近年来一个趋势,对延长产业链和价值链、促进农民分享加工流通增值收益、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重要意义。目前,全国153万个农民合作社中,一半以上从单纯的农业耕种收环节迈向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但由于资金有限、技术不足等原因,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普遍水平较低,增值效果有限。

  本报记者吴晋斌

  “出库价每斤2.5元。”6月30日,山西省祁县耀华果业专业合作社发往英国的最后一批酥梨刚刚从气调库运至加工包装车间,望着正在分拣、初加工和包装的工人们,合作社社长闫维耀说。

  去年秋天,酥梨的地头价一度跌至每斤0.3元。经过几个月的储藏和初加工后,耀华果业专业合作社社员的增收幅度不言而喻。

  耀华果业专业合作社是全国农民合作社加工示范单位、全国农民合作社示范社。10年来,合作社走出了一条种植、初加工、销售一体化的路子。目前,每年国内销量在3000万斤,国际出口贸易在2000万斤。

  合作社进军加工领域可以延长产业链和价值链、促进农民分享加工流通增值收益。而能走多远、如何走得更远成为合作社面临的一个课题。

  合作社发展的“蓝海”——在全产品供应链上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

  与耀华果业专业合作社同年获得全国首批农民合作社加工示范单位的山西榆社县河峪小米专业合作社、武乡县三里湾种植专业合作社不约而同选择了从种植延伸到加工、销售的方向。

  “不搞加工,利润太低,农产品价格忽高忽低,日子很难过。”河峪小米专业合作社社长王建福说。

  王建福的感受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存现实。经过多年的发展,合作社在实现农业规模化、现代化、农民对接市场中发挥了主体作用之后,初级农产品生产商的地位已经让很多合作社过得捉襟见肘,合作社又一次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

  在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较为落后,国内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平均只有2.2∶1,而发达国家多数为4∶1。

  “横起来是距离,竖起来就是空间。”山西省农业厅农产品加工局局长李岳峰说,“发达国家的做法是鼓励合作社办加工,通过延伸到加工环节来提高合作社市场竞争能力,提升盈利水平,这也是合作社的发展方向。”

  2014年到2015年,山西省有22家合作社成为全国农民合作社加工示范单位。这种通过合作社自我兴办加工而形成的以农户为主体的新型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与传统的“公司+农户”模式相比,显示出明显的制度优势,它打破了公司垄断农产品加工业的局面,为农产品加工迎来新的生力军。

  合作社办加工形成了独立的“生产(加工)者—消费者”全产品供应短链,让农户摆脱了只能在农产品供应链的节点中与上下游供应商竞争的局面。这样做的好处是既克服了初级农产品固有的内在缺陷,又缩短了与终端消费者的距离,从而在市场竞争中有了更大的周旋空间。

  这意味着,合作社办加工,为自己找到了一片“蓝海”。

  旧短板成了办加工的新难题——先天实力偏弱,后天动力不足

  武乡县三里湾种植专业合作社专门从事有机石磨面粉、有机黄小米、有机黑小米、手工挂面、杂粮面粉等产品的生产加工,参与农户已经达到2380户,种植基地10000亩,加工基地20010平方米。

  “大家都处在简单的初加工阶段。”晋中市农业局农产品加工科科长曹建明说。三里湾专业合作社和耀华果业合作社的基本情况印证了这一点。

  山西省加工型的合作社占比很小,多是简单初加工,较高层次加工的只有2%左右。由于起步较晚,合作社从事农产品收购、储藏、保鲜、包装、初加工、运销中,二次以上加工量很小,精加工基本为零,附加值不高。

  “缺产品、缺资金、产业链短、运行不规范、扶持少。”面对记者关于合作社办加工难在哪里的提问,李岳峰一下子说了五个方面。

  规模不大、实力不强,资金缺乏、融资困难是合作社的旧短板。面对兴办加工业,小打小闹初加工成为无奈的选择。而且,合作社盈利水平不高,每年还要给农户分红,资金积累慢。此外,合作社在银行眼里并不是法定的融资主体,这让合作社办加工一开始就难以高起点发展。

  同时,加工人才缺乏也导致了合作社农产品加工创新能力不足,向深加工和精加工迈进基本上是看得见够不着。与公司办加工相比,合作社从一开始就落下了一大截。这意味着,目前只有大型和盈利能力强的合作社才有办加工的条件。

相关分类
请在电脑上注册登陆 网址:https://www.zxb2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