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但一看到农民工无奈的眼神,再大的困难我们都不怕了。”
送法进工地。
杜伟(左一)正在接受农民工法律援助咨询。
□本报记者 刘鑫
“做活路受伤了,你们能帮忙不?”“老板不认账,不开工钱,怎么办?”……8月16日,酷暑难耐,省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以下简称工作站)设在成都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一楼的“法律援助咨询窗口”,不时有农民工等劳动者上前咨询法律援助的事情。“自从今年4月设立这个窗口开始,几乎天天如此。”已汗流浃背的工作站公益律师杜伟说,“天天都在‘洗桑拿’。”
其实,只要跟工作站的专职公益律师们多接触,不难发现,很多时候他们的工作环境不是工棚厂房,就是法院仲裁委,甚至于为了加强对农民工法律维权意识的提升,他们还经常在高温或霜雪天,进工地下工棚,和农民工围坐在一起,最困难的时候只希望“能吃口热的”。
“但一看到农民工无奈的眼神,再大的困难我们都不怕了。”作为工作站成立元老之一的王恩慧,已从一名青涩的学生律师,逐渐成长为“四川省维护职工权益杰出律师”之一,提及个中感受,他和其他几位律师感叹“难”。
工作难
为农民工讨薪维权,成工作站“常规动作”
从2010年开始,工作站就一直与省总工会法律部合作,负责四川省职工法律援助中心的职工维权工作。来自工作站与省总工会共同合作的一份《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10年至2015年的六年时间内,工作站总计办结各类职工维权案件1767件,帮助职工实际挽回经济损失4096万余元。
“综合各方情况来看,农民工维权,尤其是目前阶段新生代农民工层面,对于法律援助、司法维权等概念相对比较清楚,会主动要求或申请法律援助。”杜伟告诉记者。
同时,他还补充说,2012年办结案件75件,2015年却激增至531件,其他年份基本维持在300件/年上下。其中,大规模投诉拖欠劳动或劳务报酬,以及被解除劳动关系要求经济补偿/赔偿金的维权案件,在2015年达到了83%,其他年份则大多维持在百分之四五十左右,剩下的比例则多为工伤认定及赔付。
六年来共计有1767件,平均每年有近300件援助案件,其中几乎都是讨薪、工伤维权。“这几年下来,为农民工讨薪、工伤维权,几乎成了工作站的主线任务,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工作站另一位专职公益律师税清蓉说。。
尤其是对于一些新生代农民工而言,维权意识突出且强烈。杜伟告诉记者,此前办结的案件中,有一件让自己印象深刻:2010年前后,约有80多名农民工因为没有拿到相应报酬,在成都某地聚集,极易形成群体性事件。在各方应对的过程中,出人意料的是这80多名农民工却派出了各班组的农民工代表,来到工作站,配合写材料、收集证据,在政府和媒体介入下,该事件还没开庭就得以圆满解决。
“不到三个月,他们就拿到了相应的工资报酬,后来我才注意到,这群农民工中高中文化以上的有不少,‘找工会’‘找律师’、‘上法院’已成为他们在面对恶意欠薪时的第一反应。”杜伟笑着告诉记者,“要说这些年来最感欣慰的,也就莫过于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