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网格化监管搭上“数字化列车”
——四川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创建纪实
本报记者张艳玲
2012年四川省启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建设工作以来,实现了从点到面的快速推进,已有3批共72个县、5个市创建成功。其中,成都市和安、西充、苍溪、邻水4个县正积极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四川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从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到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四川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发生了巨大改变:原来的部门行为变成了政府行为,过去农业部门想做做不了的“窘境”一去不返;生产经营主体由被动接受监管转变为主动自律。5年来,四川打造出了一个“工作体系健全、监管责任落实、条件保障到位、机制制度完善、监管措施有力”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样板,成为当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中坚力量。
资金保障硬起来
“组织领导12分,农业标准化22分……”翻开2014年由四川省农业厅、发改委等四部门共同制订的《监管示范县考核认定与动态管理办法》,来自12个方面的43项考核指标被细化成近百个考评方法和
评分标准,考核范围覆盖创建县域内乡镇总数的50%以上,涉及生产、监管、检测、执法、培训等方方面面。
“资金保障”是申报示范县的首要条件。四川省农业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负责人表示:“县级财政近2年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投入的拨款凭证及经费比例是考核组首先要看的硬指标。”在此政策引导下,各创建县本级财政安排资金大幅提高。以成都市为例,监管经费已经从创建初期的560万元增加到了今年的3550万元,成都各区(市)县财政每年安排预算专项工作经费均在100万元以上,示范县平均更是超过了200万元。
作为首个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创建示范市的广元市,则确立了市级人均不低于1元、县区人均不低于3-5元的本级财政年度预算标准。近两年,广元市、县财政预算安排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经费达到3100万元。
此外,为提高创建积极性,四川省政府除对考核合格的创建县授牌外,还实行以奖代补政策,每县奖励100万元。今年,首批创建县迎来三年大考,如果考核不过关,不仅面临摘牌,还将被收回以奖代补资金,并且三年内不再安排省级或推荐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项目。
三级体系动起来
建立县、乡(镇)、村三级监管体系和检测体系,是示范县创建的两个前置条件。目前,全省示范县全部健全了县、乡镇、村三级监管队伍,其中村级协管员已有近2万人。成都市农委副主任高国军表示,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成都以属地为网格单元,以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农资经营店为落脚点,建立了网格化管理体系,实现了区域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覆盖。
吴世元是金堂县官仓镇叶家店村果蔬专业合作社的农产品质量检测员,合作社每一批次果蔬上市之前,他都要去抽样快检,合格的开具产地证明。金堂县农林局质监科科长周光顺介绍,目前金堂不仅建成1个县级农产品质检站、21个乡镇农残快检室、116个村级检测室,去年还为45家有条件的合作社、企业等规模生产者配置了自检设备,督促生产者上市前自检自查。
广元市则按乡镇“一图二书三员四定”(产业分布图;安全责任书和承诺书;监管员、协管员和检测员;定职责定区域定任务定考核)和村级“四个一”(一个人、一间房、一台设备、一套制度)的标准,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规范化乡镇100个、村级监管阵地155个,监管触角大幅向下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