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认证信息(营业执照和身份证)未完善,请登录后完善信息登录
"玉米兄弟":从单一采摘到新农人社群聚会
"玉米兄弟":从单一采摘到新农人社群聚会

"玉米兄弟":从单一采摘到新农人社群聚会

作者:yhttedit   2020-04-17 13:56:39  点击:15

详情

  从单一采摘到新农人社群聚会

  ——山西忻州“玉米兄弟”探路电商营销的故事

  □□本报记者马玉

  8月,山西忻州郊区,一场由农民自己办的玉米文化节吸引来了不少的游客和微商。

  这场活动的举办者是两位70后农民。他们给自己的产品起名为“玉米兄弟”,把种植基地叫成“玉米兄弟农场”。他们喜欢称自己是新农人。

  从2012年开始,他们已自费举办了3次这样的玉米节。成本从最初几千元增加到5万元,活动内容从简单的玉米采摘到新农人的社群聚会,玉米节的变化,映照出这两个新农人寻找农产品电商之路的艰辛与不易。

  从停到办,一波三折的背后是营销

  2010年,打工结识的山西人张世元和王勇峰决定回到家乡忻州合伙种玉米。他们的信心源于忻州是山西杂粮生产优势区,出产特色黑玉米,也是国内最早引进种植糯玉米并进行加工的地方,产业化成熟。

  2011年,黑玉米丰收了。兄弟俩为销售四处奔走。“传统品种在传统种植下是价低利薄,要想赚钱只能多销。”他们说,这一年,玉米虽有销量,但做得很艰难。

  “做食品,放心好吃是关键,品质是保障,有机是突破。”痛定思痛后,兄弟俩决定做黑色玉米有机种植,置换了192亩位于山脚下没有污染的土地进行有机种植。

  好产品有口碑才能卖出去,体验是打造口碑和知名度的捷径。2012年,“玉米兄弟”办了首届玉米文化节。“当时农产品没有网络销售,销售还是传统渠道,玉米节的活动是采摘,目的是在本地扩大宣传,让人们了解有机玉米。”张世元介绍。

  然而,“种植成本加上营销成本,黑玉米的单价近10元,这很难与同期上市的玉米竞争。”王勇峰回忆说,价高卖不动、低价又惜售,一系列问题让他们亏损了300多万元,血本无归。

  产品获得了口碑却败给了销售渠道。传统批发市场和实体店销售迎来的是价格战,再叠加上有机玉米自身带来的种植高成本,“玉米兄弟”没有因有机种植提升产品的议价能力。有量无价、业绩暗淡,之后的两年,玉米节被迫停办。

  2015年,微信营销的兴起为农特微商带来了商机,没了中间商差价,从拼价格到拼品质,试水微商的“玉米兄弟”积累了自己的第一批代理商,销售成绩开始好转。

  “基于合作和相同的价值理念,代理们要求举办一次线下聚会。”王勇峰说。随后,玉米节被重新拾起,除了体验推广有机玉米,玉米节多了些聚会、交流。一些活跃在网络上的新农人和农业知名人士也都参加进来。       

  玉米兄弟”在新农人圈里有了名气。

  当年,线上销售结合线下体验,400亩玉米让“玉米兄弟”获得了500万元的收益。

相关分类
请在电脑上注册登陆 网址:https://www.zxb2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