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认证信息(营业执照和身份证)未完善,请登录后完善信息登录
重庆烟叶产业扶贫现状:"小"烟叶承载"大"期盼
重庆烟叶产业扶贫现状:"小"烟叶承载"大"期盼

重庆烟叶产业扶贫现状:"小"烟叶承载"大"期盼

作者:yhttedit   2020-04-17 13:55:39  点击:6

详情

  本报记者邓俐 实习生陈雨

  绵延起伏的烟田宛如浮动在群山之间的翡翠,蜿蜒盘旋的水泥公路穿行而过。道路两旁,绿中微黄的鲜烟叶随风起舞,蓝顶灰体的烤烟房点缀其间。近处,一幢被鲜花簇拥的粉红色小洋楼特别招眼。

  “我家小楼涂的是‘希望’的颜色,就像这一片片‘金叶子’带给我的好心情。”小楼的主人简长武是重庆市酉阳县双泉乡天马村的职业烟农,发现记者对整栋楼鲜明的粉红色特别感兴趣,他一边给烤好的烟叶分级,一边如是回应。

  为什么烤烟能给农民带来希望?他们种烟期间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烟叶产业与助推重庆贫困地区群众脱贫增收有何关系?带着问题,记者近日走访了相关单位和部分区县。

  从“要我种烟”到“我要种烟”

  ——农民观念转变是根本

  行走在天马村的水泥路上,一阵微风过后,烤烟的清香扑面而来。又走了近200米,在一个烤房群前,金灿灿的烟叶映入记者眼帘。

  “我们村有58个这样的烤房群,一个烤房群有4-6间烤房,每个烤房一次能烘烤约1000斤干烟。”村党支部书记杨胜利说。当记者正在为如此大规模的烤烟感慨时,杨胜利突然话锋一转:“你知道吗?1997年以前,村里都是靠行政力量推动种烟的。”

  为何当时村民不愿种烟?杨胜利这样解释:一是种植面积小,基本在5亩以下;二是道路不通畅,种烟卖烟全靠肩挑背驮;三是种植技术落后,都是祖辈传下来的方法或农民自己琢磨;四是烟叶收购价格低,刨去成本和日常开销,靠种烟基本存不下钱。一来二去,愿意种烟的村民就越来越少了。

  为什么现在村民们又想种烟了呢?“这种变化并非一蹴而就。”酉阳烟草分公司副经理左万琦说,“为提升种植技术,烟草行业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攻克育苗、移栽和烘烤等环节的难题。为调动种烟积极性,烟草行业积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修建了水池、育苗大棚、烤房等。”

  今年45岁的天马村村民吴秀余2008年开始种烟。“当时见村里人靠种烟盖新房、买新车,很羡慕。”2015年,村里的石子路硬化成水泥路,吴秀余将种烟面积从5亩扩大到28亩。“去年卖烟纯赚7万多元,家里终于有存款了。”

  经过十余年努力,标准化的烟叶生产技术在酉阳得以执行,烟叶收购价格从2010年的14.3元/公斤增长到2015年的27元/公斤。每亩地的纯收入由1733元增加到3000元,烟农户均收入从2.4万元增长到了10.05万元。   

  2016年,酉阳种烟农户2560户,户均规模27.34亩,计划收购烟叶达17.5万担,这意味着更多农民将“因烟脱贫”。

  数据显示,自2013年起,尤其是2015年7月重庆市扶贫攻坚工作会议召开后,重庆市烟草专卖局将有限的计划资源优先向武陵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和特困农户转移,贫困地区种烟面积比例逐步由83.1%扩大至95.4%。到2016年,重庆市烟农户均规模已经达到27.37亩,在西南地区位列第一。全市40亩以上并雇佣贫困户为劳动力的种植户达1276户,每户雇工量按平均5人折算,可解决6300余贫困人口就业脱贫。

相关分类
请在电脑上注册登陆 网址:https://www.zxb2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