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随着社会老龄化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农村空巢、独居老人持续增多,农村养老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政府管不了、儿女养不好、机构建不起”,是当前很多地区农村养老的现实。
近期,半月谈记者在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于营村走访了143位农村老人,发现了一个令人诧异的现象:75岁以上老人的整体养老状况竟好于75岁以下老人。这一现象预示着,未来15年至20年,随着计划生育一代的父母成为高龄老人,农村养老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局面。
此外,调查还发现,大病、伤残是影响农村养老质量最主要的因素,接近7成的老人仍在通过种地或其他途径补贴家用。同城市老人依靠国家养老保障体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实现“自主型”养老相比,农村老人依靠国家养老保障体系仍难以做到自主养老,必须依靠子女才能“老有所养”,是一种缺乏自主性的“伴生型”养老,如果这一局面不能得以扭转,未来农村养老问题将更为严峻。
在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于营村,双目失明的于二稳自己摸索着去“厨房”。他是个单身汉,借宿在侄子的空房子里,邻居隔段时间会帮他买些菜(拼版照片)。冯大鹏 摄
“耄耋”好于“花甲”
出西平县城十几公里,紧挨着一大片麦田,就到了盆尧镇于营村。整齐排列的楼房,平坦干净的水泥路,印证了当地干部的说法——这是一个经济条件中等的典型平原村庄。村里年轻人不多,老人三三两两坐在路边聊天,或在村口小卖部打牌。村支书张爱琳说,于营村有4542口人,老龄化率20%。这一数字高于西平县17.3%和全国15.5%的老龄化水平。
此次记者走访了其中的143位老人,从经济收入、子女支持、孝顺与否、健康状况等几个方面,对他们养老状况进行了分析,其中,养老状况良好的占31%,养老状况一般的占48%,养老状况糟糕的占21%。
82岁的蔡桂枝头发花白,背也微驼。“这么多房间,我想住哪个就住哪个,想去哪玩就去哪玩,想吃啥就吃啥,得劲着呢。”她坐在客厅沙发上,指着装修考究的房间,乐呵呵地说,她有3个儿子,这是她小儿子的楼房,小儿子一家在山西做生意。
蔡桂枝看起来对自己的养老状况比较满意。类似蔡桂枝这样年过75岁(含75岁)的高龄老人,相比75岁以下的低龄老人,对自身的养老状况更为满意。据统计,143位老人中,高龄老人共有50人,其中,养老状况良好的有23人,占46%,远高于低龄老人25%的养老状况良好率;养老状况糟糕的只有3人,占6%,远低于低龄老人29%的养老状况糟糕率。而在此次统计的养老状况糟糕的30位老人中,高龄老人仅有3人,低龄老人则有27人;养老状况良好的44位老人中,高龄老人有23人,占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