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新常态下推进脱贫攻坚,插花般分布的贫困人口怎样精准锁定?撒网式投入的政策资源如何靶向管控?深水区推进的扶贫攻坚怎样实现久久为功?
山东滨州:拔穷根分三步
本报记者吕兵兵实习生蒋欣然
9月初,走进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商店镇西吕村,干净整洁的街道两旁,松柏苍翠,节能路灯和垃圾桶次第排列,美丽乡村已见雏形。然而村党支部书记吕建亭介绍,该村在2015年初还是滨州挂了号的贫困村。
吕建亭说,“自从村里来了第一书记,明确了帮包部门和企业,带来了人钱物,成立了光伏发电、果树种植和水产养殖三个合作社,引进了草编等手工项目,全村大变样,老少爷们都动起来了,今年稳稳当当能实现全部脱贫。”
西吕村的脱贫致富之路,并不是个例,这样的故事正在滨州的596个贫困村庄上演着。谈到脱贫攻坚,滨州市委书记张光峰言语铿锵:“新常态下推进脱贫攻坚,插花般分布的贫困人口怎样精准锁定?撒网式投入的政策资源如何靶向管控?深水区推进的扶贫攻坚怎样实现久久为功?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滨州明确了‘看问析清’识别帮扶谁、‘三位一体’支撑怎样扶、‘动态管控’拷问扶没扶的‘三步走’战略,实现既‘摘穷帽’、更‘拔穷根’的脱贫攻坚目标。”
抢抓紧准:“看问析清”识别帮扶谁
该市沾化区曾经是山东最后一个“贫困县”,沾化区委书记贾善银坦言:基础弱,底子薄。在此背景下,响应山东省委和滨州市委的号召,用2年时间完成脱贫攻坚,沾化深感重任在肩。面对众多的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如何做到精准识别贫困人口,是决定脱贫攻坚能否精准发力乃至全面完成的基础性工作。
今年春节刚过,沾化就按照滨州市委的统一要求,结合“驻村蹲点调研月”活动,组织4000多名党员干部,对全区11万农户展开入户走访。“先是看,一看人、二看房、三看吃穿;再是问,问生活、问生产、问收入、问期盼。”县扶贫办主任张友军说,“三看四问之后,就对一户家庭有了初步判断。在此基础上,按照市委统一制定的贫困指标,进行‘定量分析’,就能迅速识别贫困人口。”
锁定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后,沾化按照村民代表、村干部确认,群众评议,张榜公示,以及国家扶贫信息系统4次“清洗”后,才会最终确定为贫困人口。
在滨州乡村采访发现,提起这次贫困户的认定,村里老少爷们都服气。正是经过细致科学的贫困人口识别,滨州锁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9719人,为后续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凝聚合力:“三位一体”支撑怎样扶
只有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说到“怎样扶”,市委副书记秦传滨介绍,滨州自2015年以来,从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党员干部拉动、金融活水推动三大领域整合资源、打造平台,推进产业扶贫、智力扶贫、金融扶贫,打造了“三位一体”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
新型经营主体带动是落实产业扶贫的主要途径。滨州充分发挥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力量,由他们领建或参建特色产业园区,带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参与。这样,贫困户能够直接参与当地优势主导产业,建立稳固增收的长效机制。到目前,滨州共有746家新型经营主体与596个贫困村签订帮扶协议,以共建园区为载体,去年487个扶贫项目实现精准落地,形成冬枣、鸭梨、苗木、蔬菜等20多个农业特色产业,及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光伏发电三大新兴项目,帮扶贫困户3.06万户、7.72万人。今年确定的针对省定贫困村实施的744个扶贫项目,也已全面开工,将带动3.2万户、7.15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贫困村多数班子不强,人才不多,智力帮扶显得尤为关键。滨州明确,“第一书记”是实施智力扶贫的第一梯队,部门力量是“第一书记”冲锋陷阵的坚强后盾,整合省市县三级“第一书记”队伍和部门力量,实现贫困村“干部驻、部门帮”的全覆盖,完成“健全村班子,提升村设施,做强村产业,拔掉穷根子”的驻村帮扶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