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认证信息(营业执照和身份证)未完善,请登录后完善信息登录
连锁政策让农村教育重获活力
连锁政策让农村教育重获活力

连锁政策让农村教育重获活力

作者:yhttedit   2020-04-17 13:56:52  点击:6

详情

  连锁政策让农村教育重获活力 弋阳村校流失的学生怎么回来的  

  弋阳农村小学,孩子们在校园吃午饭。他们的爸爸妈妈大都在外面打工,爷爷奶奶就承担起中午送饭的任务,有的老人最多要给六七个孩子送饭。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李新玲/摄

  21岁的韩小钢作为一名定向师范生,今年7月大专毕业后,回到母校曹溪中学当了一名语文教师。虽然转了一圈又回来了,但现在学校的情形正好与自己上初中时相反。当年每个班都有十几名同学上到初二就转学到县城去上学,而现在,这儿的学生每年都在增加,有从县城回来的,也有从浙江、广东、天津等地来的。

  曹溪中学是江西弋阳县的偏远学校,离县城40多公里,学生人数从2013年的500多人增加到现在的1063人。而像曹溪中学这样的情况,在弋阳农村是普遍现象,农村学校学生增长比例高于县城。之所以这里的农村教育呈现出勃勃生机,要归功于一系列的向农村倾斜的地方教育政策。

  家门口的好学校阻断盲目流动 

  “我妈妈在义乌,爸爸在南昌,家里有妹妹和弟弟。”7岁的大眼睛女孩叶紫依是朱坑镇中心小学荷塘村教学点的一年级学生。她的妹妹也在旁边的教室上幼儿班。

  如果在几年前,父母也许会带着孩子外出打工,但是现在,叶紫依和村里其他孩子就在家门口上学。朱坑镇中心小学有8个完小(1至5年级),一个教学点。整个小学原来只有1300多人,现在有2000多人,而荷塘小学这个教学点3年前只有28个人,现在已经有了74个人。

  吸引这些孩子留在乡村、回到乡村的,是越来越好的校舍、师资和教学设备。

  “乡村生活与乡土文明,历经几千年的积淀,成为中国人精神家园的重要部分。可以说,乡村学校是乡土文明的命脉所系。乡土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根在农村,责任在乡村教育,希望在乡村教师。”生在乡村、长在乡村,当过十几年乡村教师的方华对乡村教育的萎缩深感痛心和惋惜。

  弋阳教育体育局局长方华在2013年上任时,面对的是:城里的学校不断膨胀,大班额不断突破上限,有些班有70多个学生,有的老师甚至办起了托管班赚钱;与此对应的是农村学校人数不断减少,老师纷纷想办法调到县城,农民越来越不相信家门口的学校,想尽办法买房、租房、上托管班让孩子到县城读书。

  “要让乡村的孩子在家门口接受满意的教育。”方华知道这是解决那种恶性循环的根本之道,一系列的改革由此出台:对学校招生行为进行规范,严格户籍就近入学,让真正进城务工、经商、购房人员的子女在县城入学,同时上门核实,发现造假一律严查;对城区教师有偿招生、有偿家教、有偿托管、违规补课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这些措施触及了一部分人的利益,方华和直接负责这项工作的副局长黄国栋感受到各方的压力:收到威胁信,有人跟着堵到家里要求放开点口子,有50多个教师联名向上级告状。方华用“惨不忍睹”形容自己第一年的境遇。

相关分类
请在电脑上注册登陆 网址:https://www.zxb2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