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25个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探索新体系、新机制、新措施——
“三新示范”蹚新路
本报记者 乔金亮 李华林
“我家4.5亩水田流转出去,每年拿到1765斤‘米票’;房屋拆迁后,除了自住的150平方米楼房,还有一张100平方米的‘房票’,每年还能有1.6万元的分红。”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尹家圩村村民周品江对现在的生活感到很满意。走在吴兴区几千亩连片的稻田间,难以想象这里几年前还是人均耕地不到1亩的分散种植模式。吴兴区是全国25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区之一,在最近3年里,创新完善了“米票”“房票”等“四票”机制。
农业部、财政部、银监会等部门在2013年选择了25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进行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司长张合成介绍说,3年来,25个试点示范区积极探索建立“四化结合”的农业经营新体系、以金融资本为核心的农业投融资新机制、以农业保险为保障的风险防范新措施,为全国现代农业建设提供了示范和借鉴。
“托牛所”勾勒经营新体系
“今天酸奶都卖光了,来尝尝我们的鲜奶吧。”新疆媳妇杜爱丽最喜欢在自己的“兴丑鲜奶吧”里,看着新鲜的牛奶被做成奶昔、酸奶,然后一一被顾客买去。在记者采访的当天,不到半天时间,120瓶酸奶就已销售一空。
杜爱丽是新疆呼图壁县一家“托牛所”的老板娘,此前一直从事小规模奶牛养殖。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牛奶价格直线下滑。杜爱丽也遇到事业瓶颈,牛奶卖不出去,被大公司拒收。但与之成对比的是,那些体量大的养殖企业受到的影响相对轻一点。
杜爱丽由此意识到,个体户议价能力低,规模化养殖才能够提升抗风险能力。2009年,她和丈夫成立一家合作社,以“托牛所”的形式,托养周边农户家的奶牛,统一养殖、管理。生产的牛奶除向乳品加工企业供应外,也作自用,开设了11家“兴丑鲜奶吧”,专卖自产的新鲜牛奶、酸奶等奶制品。
“托牛所”打开了杜爱丽的财路,也鼓起了周边牧民的腰包。“农户托养一头牛一年分红3000元,5年合同期满后,又可以领走一头新牛。”杜爱丽说,目前“托牛所”共有1680头牛,81户委托。
“托牛所”的出现,在呼图壁县并不意外。这个地处天山北麓的小城,正举全县之力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其中,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主要措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成为呼图壁农业发展的主力军。”县委书记孟凡刚说,目前全县共有家庭农场336个,农业种植公司10家,农民合作社1094家,农民入社率达65%。
农业生产组织化是各试点探索的着力点之一。吉林省榆树市积极引导农业生产向土地合作、资金合作、品牌合作拓展,逐步完善了土地托管等7种经营模式,去年全市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到28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7.6%。安徽省庐江县以农民合作社为纽带,促进了订单农业的发展。3年来,全县龙头企业与经营主体“一对一”签订生产订单3500余份。
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课题组调研认为,以上示范区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鼓励农户和合作社开展联合与合作,促进农业生产由小规模单家独户生产向大规模组织化生产转变,对其他地区很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