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助学工作长期以来都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不少高校学子开始吐槽,为什么有些人穿戴讲究,用着各种电子产品,仍然属于“贫困生”,而有的同学却因为偶尔的一次“奢侈”消费被取消助学资格。
贫困生是否该有一个贫困生的样子?这成为了近日高校学生争论的新焦点。不少高校教师表示,日常消费的确是筛选贫困生的重要参照指标,也是相对公平的方式。但是,即使有种种不同的测量方式,一个学生家庭的经济收入也很难以完全客观透明的量化指标进行测量。
评定学生是否贫困过程十分复杂
2015年,有媒体报道武汉一所大学,学生在食堂用餐一顿,如果女生超过6.2元,男生超过7.2元就有可能被取消助学资格,一时间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穿戴或使用高档物品是不是应当成为衡量学生贫困与否的标准?对此,有高校教师表示,仅因为学生的个人物品取消助学金的做法欠妥。
北京某知名高校多年从事学生工作的兰老师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个人物品不足以作为评判学生是否属于贫困生的标准,应该综合来看。如果家里省吃俭用给他的钱,怎么花是学生自己的事。评定一个学生是否贫困是十分复杂的过程,学校不能因为其使用了高档物品就武断下结论。”
2007年,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印发了《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对高校全日制本专科生向学校申请国家助学金的标准提出几项基本条件:一是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二是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三是诚实守信,道德品质优良;四是勤奋学习,积极上进;五是家庭经济困难,生活俭朴。然而,就是这条“家庭经济困难,生活俭朴”成为引起高校学生争论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