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本报记者 蒋文龙 朱海洋
这是一个延续数千年的传统产业,今天,这个产业被人誉为“最具潜力”,引得无数大学生投身其中,催生着亘古未有的裂变。
浙江丽水的新农人陈小方感慨:“刚开始我做农业,人们看我的眼神是同情;今天,他们对我是羡慕嫉妒恨。”
像陈小方这样的新农人,在浙江难以计数。他们出身不同,有的是“农二代”,有的来自工商企业,有的来自IT或者媒体行业;所从事的方向五花八门,有农业生产、民宿农家乐、农产品电子商务等等。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马甲”,这就是“大学生农创客”。
以其活力,以其视野和情怀,他们已然成为一道风景,成为一种新势力,成为浙江农业的新希望。
“这里有理想的创业环境”
为什么投身农业产业?面对记者追问,大学生的回答往往是:这里有理想的创业环境,有理想的务农氛围。
这种环境和氛围首先来自于政府的政策:
为了鼓励和支持大学毕业生从事现代农业,2010年起,浙江连续三次出台文件。其中2010年的文件明确直补政策,吸引了4500多人进入种养业。
为了解决就业信息不对称难题,从2009年起,浙江每年举办农业专场招聘会,至今已有1000余家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设摊,签订意向招聘协议万余人。
浙江还有个“农业MBA”,每年招生,到去年底已经安排6个班共185人。此外还有“农民大学”,还有大学生合作社理事长培训班等等。
去年推出的“寻找农创客行动”,更是成为媒体“最爱”。浙江计划通过5年时间,找到500个农业创业初获成功的大学生。进一步的设计思路是,将这帮农创客组织在一起,成立联合会,再建一个农创客小镇,进行资源的集聚。
一系列政策举措的出台,在社会上营造了关心农业、重视农业、务农为荣的氛围,也极大地点燃了大学生投身农业的热情。他们有的相互介绍到农业领域就业,有的瞄准市场需求共同创业,也有的形成产业链各个环节之间的合作。
当然,大学生也十分理智,并不会单纯因为政策感召而投身农业。对市场的考量是他们做出选择的前提。浙江经济发达、消费能力强劲,对农产品消费的个性化需求,以及对生态农业、创意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互联网农业的多元需求,客观上给大学生“触农”创造了新的机会,提供了新的可能。比如,光围绕农产品营销这一核心,已形成了包括平台搭建、品牌设计、网络直播、视频拍摄、网商服务等等一整个链条,而其中每一个环节,基本都由大学生担当重任。
正是在政策推动和市场拉动的双向作用下,浙江形成了大学生务农的良好氛围。在这里,不经意间,你就会邂逅农业方面的论坛、PT、沙龙;在咖啡厅,只要你稍加注意,也不难发现,邻座一帮年轻人,高谈阔论的主题,可能就是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