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强化研究凝聚合力 深入推进产业精准扶贫
——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在2016年产业扶贫论坛上的讲话
(2016年10月16日)
在全党全国全社会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时刻,在第3个国家扶贫日到来之际,按照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统一部署,由农业部举办2016年产业扶贫论坛,对于进一步凝聚力量,深入推进产业扶贫工作意义重大。按照论坛安排,下面我和大家共同交流三个方面的情况。
一、产业扶贫的地位及进展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是脱贫的主要依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产业扶贫工作,把产业扶贫作为扶贫攻坚的重点任务全力推进,明确提出通过产业扶贫实现3000万以上贫困人口脱贫。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把产业扶贫工作作为脱贫攻坚的八大重点任务之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首先,产业扶贫是完成脱贫目标任务最重要的举措。产业扶贫涉及对象最广、涵盖面最大,是脱贫攻坚的重头戏。要通过产业发展,顺利让3000万人摘掉贫困的帽子。其次,产业扶贫是其他扶贫措施取得实效的重要基础。易地搬迁脱贫、生态保护脱贫、发展教育脱贫等这些扶贫措施持久见效,归根到底必须要有产业作为支撑,否则贫困户增收脱贫就成了“无源之水”。即使一时脱贫了,没有产业支撑,最后也容易返贫。第三,产业扶贫事关脱贫的持续性。发展产业有利于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变“输血”为“造血”,从根本上确保脱贫效果持续稳定。
历史经验证明,扶贫工作,特别是产业扶贫,要牢牢把握规律,遵循产业扶贫的特点,否则成效难以持续。一是政治性。产业扶贫直接关系到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增收脱贫,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人民福祉,事关党的执政基础和国家长治久安,体现了我们党共同富裕的基本理念和要求。二是经济性。产业扶贫从根本上讲是一种经济活动,这就决定了市场经济的属性和产业经济的特点,需要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与投入,应有产出和效益,而且它背后还隐藏着比较大的市场风险,甚至是自然风险。特别是制定项目,一定要遵循经济规律,不能主观臆断,要慎之又慎,尽可能做到科学合理,防范可能出现的经济风险、政策风险和自然风险。三是区域性。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资源禀赋各不相同,发展的基础迥然各异,贫困人口分布点多面广,贫困程度、致贫原因、帮扶需求多种多样。这决定了产业扶贫一定要从各地实际出发,才能选准科学路子。四是复杂性。产业扶贫受地理区位、自然资源、发展水平和技术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贫困人口的思想观念、劳动能力、致富愿望等主观因素也是千差万别。如何制定科学的、接地气的产业扶贫政策措施尤为重要。五是绿色性。贫困地区大多数位于江河上游、湖库水系源头、农牧交错地带,生态系统十分脆弱,生态地位又极为重要。产业扶贫必须始终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纵观中国农业发展史,沙漠线的深度南移东扩,既有自然因素,也与历代不讲条件地将农业耕作向草原牧区纵深推进有很大关系。
为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脱贫攻坚必须抓好产业扶贫的决策部署,农业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专门召开了全国产业扶贫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汪洋副总理出席会议,并做了动员讲话。目前,全国上下已经形成了齐心协力、注重科学、务实推进产业扶贫的良好态势,形势令人鼓舞。一是规划编制基本顺利完成。目前,各地省县两级产业扶贫规划已经基本编制完成,有的还编制了农业、林业、旅游等专项规划,形成了1 N的产业扶贫规划格局。
二是政策措施纷纷出台。国办印发了《关于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的意见》,农业部也专门印发了相关的贯彻落实文件,并在一二三产业融合、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建设、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文件中明确向贫困地区倾斜,初步形成了资金、项目、金融、土地等新的多元政策支持体系并整合向基层倾斜的格局。三是工作机制逐步完善。各省基本建立了以省级领导牵头,农业、发展、财政、扶贫等部门为成员的产业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或者协调机制,明确了责任分工。总体上看,产业扶贫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在脱贫增收中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