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认证信息(营业执照和身份证)未完善,请登录后完善信息登录
看土地整治如何升级
看土地整治如何升级

看土地整治如何升级

作者:yhttedit   2020-04-17 13:57:09  点击:15

详情

  林盘,这个对于外乡人略显陌生的词汇,在川西人心里,却带着特有的乡愁味道。

  在川西平原,林盘一般由林园、宅院和外围的耕地组成。整个宅院被掩映在高大的乔木和翠绿的竹林之中。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外出务工人口的增加,不少宅院年久失修,竹林缺乏管护、水渠流水不再,环境亟待整饬。与此同时,林盘式的居住模式,民居分布相对分散,耕地也过于零散,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亟待改善,耕地规模和质量也亟待整合提升。

  靠什么撬动资源,改善农民的生活生产条件?如何保障新村改造不影响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如何在改善环境的同时,留住乡愁?日前,记者走入四川成都,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

  房子建好了,环境改善了,农村传统特色也没丢

  10月中下旬,微雨中的成都平原已经有些寒意。

  顶着小雨,走进郫县三道堰镇青杠树村,看着散布于田园、林盘间的农民新居,粉墙黛瓦、朱颜碧树;民居之间,绿道相连、溪流环绕;房前屋后,有的种菜,有的种花,十足的田园水乡韵味。

  青杠树村党支部书记韩忠说,“原来村里可不是这个模样。全村面积2.4平方公里,散居着932户人家,一块100亩的耕地能有三四十户人家在耕作,住房、耕地全是撒芝麻盐式的。做饭靠烧柴,吃水也只能是地下水,村民们改善居住条件,扩大耕地规模的愿望很强烈。”

  愿望如何变成现实?

  改变始于2012年。这一年,青杠树村成为郫县重点打造的3个“小组微生”示范村之一。

  “小组微生”,是指新村规划建设过程中要坚持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成都市土地开发整治服务中心主任赵广德说,“小组微生”成型的基础就是包括整理、复垦、开发在内的土地综合整治。过去,一些地方搞土地整治热衷 “大统筹、大流转、大集中”,导致一些农民“被上楼”;后来一些地方搞集中安置,又出现规模太小、点位太分散的问题。试来试去,不搞大规模村庄撤并,不改变乡村景观的“小组微生”模式便应运而生了。

  按照“宜聚则聚、宜散则散”的原则,成都市提出幸福美丽新村的建设规模为100—300户,在布局上由若干个组团构成,每个组团以20—30户为宜。建设当中保留房前屋后的“小菜园”“小花园”“小果园”。

  今年44岁的邱应渠,是青杠树村土生土长的村民。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坐在整洁温馨的家里看电视。“过去是一大家人住在上世纪80年代建起的房子里,啥啥都不方便。哪像现在,3口人3间房,吃的是市政自来水,烧的是天然气,出门走的是柏油路。房前屋后种了花,看到就舒服得很。”

  新村建设重在改善环境。

  和青杠树村一样,如今在成都,新建成的农民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至少按照“1+21”标准来配置,路通、电通、水通、通讯通、光纤通……新村民尽享“10分钟生产生活圈”的便利。

  农村传统特色没有丢。

  在崇州市白头镇,桤木河湿地葱茏繁茂,其间一处旧瓦窑厂引人注目。白头镇党委书记李铭剑说:“我们现在不为指标而搞整治,拆旧建新时不大拆大建、大砍大伐、大挖大填,要留下一些乡村记忆,让村民们记住历史、记住乡愁。”

相关分类
请在电脑上注册登陆 网址:https://www.zxb2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