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携手奔小康”的长沙担当
——湖南省长沙市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张振中杨娟
湖南省长沙县青山铺镇天华村,湖南省级贫困村。2015年,女检察官常青主动报名下乡扶贫。作为长沙县检察院派驻的驻村帮扶干部,她蹲点帮扶天华村,这一待就是两年。在干群的精准帮扶下,2016年10月,天华村成为湖南首批100个脱贫示范村之一。
与常青在长沙市内下乡扶贫帮困不同,2015年,长沙市社科联主席贺代贵则被长沙市委派驻到千里之外的湘西州龙山县,接棒成为长沙第10批对口帮扶龙山县的扶贫干部。
“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现有人掉队。”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市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易炼红认为,这句话寄托着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人民携手奔小康的殷切希望。因此,对于长沙来说,要以强烈的省会担当精神深化脱贫攻坚工作,确保市内2017年贫困村“摘帽”、贫困户脱贫;长沙市要继续对口帮扶龙山县脱贫,长沙市“全国3个百强县”要做好对3个贫困县的结对帮扶工作,为湖南乃至全国脱贫攻坚做贡献。
担当脱贫攻坚重任关键在于创新机制——政策大支撑、资源大整合,构建大扶贫的工作格局
长沙市目前还有85个省级贫困村,16万贫困人口。在湖南省委常委、省国资委党委书记、长沙市市长、市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第一副组长胡衡华看来,尽管2015年长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实现程度达96.1%,但作为省会城市、先发地区,长沙不仅要有在全省率先实现脱贫的紧迫感,更要有“心忧天下”和主动担当的大局观。
“体制机制不创新,脱贫攻坚难给力。”长沙市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市农委主任吴石平认为,要担当大扶贫的重任关键在于创新体制机制,建立一套切合长沙实际、独具长沙特色的精准施策的政策体系,寻求政策大支撑、资源大整合。
按照湖南省脱贫攻坚政策支撑体系建设要求,长沙“2+14”的精准扶贫政策支撑体系出台了;“市指导、县为主”的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建立了;产业扶贫、旅游扶贫、易地搬迁等14个专项扶贫工作“组合拳”打出来了,朝着精准脱贫要求精准发力。
浏阳市龙伏镇石柱峰村是省级贫困村,也是湖南省野生樱花最集中的地区,可长期以来村民守着最好的生态资源却过着苦日子。“市里在搞旅游专项扶贫,为什么不把樱花资源利用起来,发展绿色旅游产业?”驻村扶贫干部们决定择机而行。
契机来了。今年初,浏阳市出台政策在湖南率先创建全域美丽乡村,将旅游精准扶贫工作融合到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当中,石柱峰村等乡村旅游发展无疑从中获得更多的政策助力。今年9月,恰逢《全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出台,石柱峰村等12个村被纳入了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
政策给力,精准发力。石柱峰村驻村扶贫工作队引进了“花花世界大观园”项目,按照不同季节开发种植不同花卉。2017年开园后,将引导更多贫困户直接经营农家乐、乡村旅游等项目,人均旅游收入将达到1万元以上。
“我们会带着资金、项目和人才来,但不搞政府包办,要帮助乡亲们学会自主发展、自主致富的技能,增强‘自我造血’的功能。”在走访龙山县中湾村时,易炼红郑重提醒扶贫干部。
“一方面要让省会城市优质的企业资源、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流入到龙山,另一方面要让龙山的优质特色农产品等流出到城市。”挂任龙山县县委副书记的贺代贵经过牵线搭桥,将长沙科宏蔬菜种植公司成功引进到中湾村,村民自动自发,积极发展辣椒种植和大棚蔬菜产业,成立了种植合作社,采取土地流转入股的方式吸纳贫困户参与。今年以来,村里发展朝天椒200亩、甜玉米100亩,将特色农产品直销到长沙的大型超市、餐饮企业,带动村民实际增收7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