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让人类分享农耕文明的“时间智慧”
——“二十四节气”十年申遗历程综述
农民日报记者 钟欣 毛晓雅
11月30日,埃塞俄比亚当地时间12点40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评审现场,随着主持人说完“评委无异议”后的一锤定音,我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此时,在评审现场的6位中国申遗政府代表团成员难掩内心的激动,“我们相互祝贺,想把这个好消息第一时间告诉全国人民!”申遗代表团成员、中国农业博物馆陈列部主任王应德说。
远隔万水千山,消息第一时间传回北京。此次申遗的牵头单位——中国农业博物馆的办公室里,人们兴奋得一片欢腾。“从2006年‘二十四节气’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到今天申遗成功,整整十年。”最早承担这项工作的中国农业博物馆陈列部前主任肖克之参与了此次申报工作的前期准备,“虽几经曲折,但我始终相信这项优秀民族文化遗产一定会被世界认可。”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再添“中国符号”。而“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则是多年来全社会各方面群策群力的结果。农业部、文化部及中国民俗学会等单位不遗余力地提供了人力、物力、智力等支持。今天的申遗成功更非终点,而是开启了对这项人类宝贵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新起点。
十年征程:如何赋予传统文化瑰宝一种“世界语言”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空间位置来认知一年中的天文、物候、时令以及大自然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如何让更多的国家和人民了解这一农耕时代的“时间智慧”?这是“二十四节气”踏上申遗路必须面对的问题。
中国于2004年批准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二十四节气”被列为重点考虑的申遗项目。从那时起,中国就加强了对该遗产项目的确认、建档和研究。
按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规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请可分为五类:一是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二是表演艺术,三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四是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五为传统手工艺。“二十四节气”应当列入哪一项或进行多项申请?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我国的相关专家们却为此连续召开了三次讨论会,通过激烈的辩论和认真推敲,最终确定列入第四类别: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这也是联合国非遗名录中首个以第四类别申请成功的项目,为今后其他国家以此类文化遗产项目进行申报提供了范本。”王应德告诉记者。
像这样的细节讨论贯穿整个申报材料的准备过程。从2014年到2015年,来自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农业部中国农业博物馆、中国民俗学会等单位的专家共组织了14次研讨会,对申报材料逐字逐句进行中、英文的斟酌。“每个细节都要充分论证,因为任何一个细节的疏忽都有可能成为评委会质疑的理由,甚至可能导致申遗失败,有些细节处理不当还会导致一个项目失去申遗的机会。”中国农业博物馆陈列部副主任周晓庆对记者说。参与了数次研讨会的他举例说明:“比如‘鞭春牛’这项传统民俗活动,翻译成英文就不能按照表面意思翻译,因为可能会被评委们质疑虐待动物,他们不了解我们的民俗文化,容易产生误解。所以申遗材料上每个细节的文字表述都要谨慎再谨慎。”
“申遗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跨越文化差异,把‘二十四节气’丰富的文化内涵给外国人说清楚、讲明白。”王应德说。在此之前,“二十四节气”申遗已经经历了漫长曲折的过程。
2005年,中国农业博物馆提出“二十四节气”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6年,“二十四节气”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2011年,中国农业博物馆先后两次争取“二十四节气”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种种原因未通过。
2014年初,在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领导下,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作为协调单位,中国农业博物馆作为牵头单位,此轮申报工作正式启动。于2014年5月,协同相关社区、群体成立“二十四节气保护工作组”,就此全面展开申报文本的编制工作,中国民俗学会作为群体代表加入其中。
2015年3月,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申报材料,包括申报文本、社区知情同意书、清单节录、照片和视频等文件。
2016年11月30日,申遗成功。
在申报材料中,最终将“二十四节气”确定为“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我们花费那么多时间和精力,集合那么多专家、学者的智慧和心血,完成的并不只是简单十几页纸的申报材料,而是一个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华文化,让世界人民理解、认知‘二十四节气’的过程,从此,‘二十四节气’这一传统的文化瑰宝有了‘世界语言’。”全国农业展览馆、中国农业博物馆副馆长苑荣自豪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