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认证信息(营业执照和身份证)未完善,请登录后完善信息登录
乡村游如何走出“审美疲劳”?
乡村游如何走出“审美疲劳”?

乡村游如何走出“审美疲劳”?

作者:yhttedit   2020-04-17 13:58:36  点击:7

详情

  

  经打造后,极富文化底蕴的明月村村居。

  在明月村体验制陶。

  冬日里,暗香浮动的幸福梅林,总能吸引到不少游客。

  □本报记者 刘佳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今,对于许多忙碌的都市人而言,内心都向往着乡村的那一片绿野。今年上半年国家旅游局发布的《中国旅游发展报告(2016)》显示,2015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22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4400亿元。作为全国乡村旅游的发源地,今年上半年我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实现综合性收入448亿元,接待游客1.85亿人次。

  然而,随着各地乡村旅游景点数量的递增,同质化问题日渐凸显。相似的田园观光,标配的农家菜色,类同的体验项目,让游客们在新鲜劲儿消退后,“审美疲劳”日渐产生……

  “如果我们的乡村旅游一直都走吃农家饭、睡农家榻、干农家活的路子,未来的发展无从谈起。”12月初,在成都举行的首届都市现代农业发展高峰论坛上,北京旅游协会副会长张辉一语中的。经济转型背景下,从城市步入乡间,人们越来越期望农业观光与体验旅游的深度融合。在这一背景下,如何让乡村游打破同质化瓶颈,值得从业者们深思。

  个案

  摆脱同质化,明月村“吸睛”无数

  12月3日,在成都一家IT公司工作的曾可早早打了个电话,电话是打给蒲江县甘溪镇明月村的谌家院子,曾可按照人均38元的餐标定了个四人餐。之前他的大学同学从上海来到成都,他和妻子决定利用周末时间带着老同学在成都周边转转。

  对于明月村,曾可是久仰大名。近两年来,这个曾经并不起眼的川西小村陆续云集了省工艺美术大师李清、当代诗人阿野、知名主持人宁远、画家寒山、水立方中方总设计师赵晓钧等文艺“大咖”,通过文旅融合和农旅融合,而今明月村的乡村旅游极具个性。

  “以前每逢休息,我会和朋友三四约到一起去农家乐打打牌、晒晒太阳,但时间长了,就觉得既然哪里都可以打牌晒太阳,那不如选一些更有意思的地方。”曾可说道。那个周六,曾可把他们一行的行程安排得很有意思。到达明月村后,他们先去宁远的“远远的阳光房”参观了一番,然后去谌家院子品尝了当地农家美食,随后又带着孩子去村里的红淘坊体验了陶艺制作,一行人完全是乘兴而至,满意而归。“我合计着下次再带着孩子来这里体验烘焙,顺便去周边逛逛。”曾可说。

  距离成都近一小时车程的明月村,紧邻成佳镇,明月村自古就采用邛窑的工艺烧制陶瓷,至今村里仍保留着4口老窑。其中,有300多年历史的明月老窑一直到2008年才停产。2012年,随着政府加大对邛窑文化的支持和推广,明月村结合当地茶山、竹海的特色,以文化促进当地产业的发展。2013年蒲江打造明月国际陶艺村,希望以文化创意产业为支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全新打造的明月国际陶艺村以吸引陶艺家、知名传统手工艺专家、文化创意项目工作者入驻为抓手,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全新的发展理念给明月村的发展带来了新生。目前,村里已建成了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的村文化中心,并正在建设面积达5万平方米的陶艺手工艺文化创业区,同期打造的还有乡村旅游环线林盘民居创客院落和微村落农民创业发展区。

  “放眼全省,明月村应该算是将新农村建设、文化创意与乡村旅游发展融合的很好的一个典范。”省农工委新农村处处长董进智如是说。据相关统计数据,今年“十一”大假期间,明月村的单日游客人数高达数千人次。

相关分类
请在电脑上注册登陆 网址:https://www.zxb2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