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互联网 ”激荡潇湘源头
——湖南省永州市农村电商倒逼农业转型升级纪略
本报记者 李炜 焦宏 吴砾星 李飞 杨娟
湖南永州,潇水、湘江的发源地,自古雅称“潇湘”。
“穿池可以渔,种黍可以酒,甘终为永州民。”一千多年前,因为钟情于永州风物,大文豪柳宗元曾如此感慨道。
一千多年后的今天,这些生长在潇湘源头的农产品,带着特有的山野气息和文化底蕴,借助互联网的力量通江达海,走上亿万消费者的餐桌。
跨越千年,互联网不仅将永州物华天宝与芸芸大众紧密连接,更重要的是,“互联网 ”的力量倒逼永州农业升级,加速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
“‘ ’的内涵是融合,是互联网思维和工具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是通过发展因素间的渗透,实现发展速度的倍增和质量的提升。”时任永州市委书记陈文浩如此阐释“互联网 ”。过去两年,永州一直在探索以“互联网 ”引领现代农业升级,实现弯道超车、赶超发展,而信息化正为这座城市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四个现代化,农业是短腿;“互联网 ”,现代农业潜力巨大。永州互联网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总体布局中,农村电子商务是重点。“增强起跑线意识,先策划、后规划、再实施,依托智慧永州总体战略,发展农村电商,带动农民致富,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永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易佳良一语道出要义。
战略得当、思路清晰,永州农村电商迅速发展——淘宝网“特色中国�永州馆”上线运营,京东网“中国特产�永州馆”线上开张,永州电子商务孵化园建成开园……永州成为全国首个所有县区同时整体推进农村淘宝、京东农村电商和满天星农产品质量深度溯源项目的地级市。
冬日的永州凉意袭人。记者踏访潇湘源头,于线上线下感受火热发展的农村电子商务给这片土地带来的新脉动。
一场信息化起跑线上的跨越赶超——
抢抓“互联网 ”机遇,将农村电商作为农村发展的风口,闯出一条具有永州特色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之路
三年前,江永县铜山岭农场河渊村的大专毕业生蒋文洪返回家中。可就这么抡起锄头干农活,和传统农民有什么两样?心有不甘的他琢磨着在网上卖些农产品。
赶集摆摊卖东西,还得有杆秤才行。要让农产品上网,蒋文洪先得想办法置办点“装备”。没电脑,就攒钱买台笔记本;没网络,就花钱买个上网卡;没思路,就掏钱买本辅导书;没信号,蒋文洪干脆搬一把椅子爬到房顶上。“上完大学不找工作,回到家里不好好干活,天天没日没夜地打电脑”,同村人的不理解最让蒋文洪憋屈。所有这些,都是蒋文洪当年的窘境,也是永州第一批农村电商创业者共同的难题。
缺什么就得补什么。永州市开始集全市之力营造良好的农村电商发展环境,将引进知名电商、培育本地电商实体作为重要基础工作来抓。
2015年8月,永州各县区党委书记奔赴中国硅谷——杭州,到阿里巴巴、甲骨文科技考察学习“取经”。10月,永州市与阿里巴巴、杭州甲骨文科技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11个县区与两家公司分别签订落地合作协议。永州成为了全国首家全市整体推进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项目的地级市,这标志着永州市电子商务工作不仅在面上有了顶层设计,而且将在点上全面开花。
“对接国内电商巨头的同时,我们也在大力培育本土农村电商企业。”永州市农委主任周善生介绍,经过一年来的发展,永州市较大规模的“触电”企业由年初的40余家增至100余家。
平台搭好了,谁来唱主角?“发展农村电商最重要的是什么?”每位参加农村电商技能培训的学员都会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货源、物流、信息、好评率……”学员们回答。
“只有为永州培育一批具有开创精神、踏实肯干的人才,才能为农村电商和农业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在永州市委副书记张严看来,人才是关键!
一年来,永州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开展多层次的培训。市级依托新成立的永州电子商务研究院,帮助多家企业联系多所省内外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培训农村电商人才5万人次,县级则通过多样化的培训,共培训电商人才10万人次。
有了平台,有了人才,有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永州农村电子商务整体环境大大优化。如同将百米障碍跑道改成了百米短跑的跑道,永州一大批“网络创客”迅速涌现、飞速奔跑。
“好山好水出好橘,我这2200亩生态有机果园里的柑橘两个月前就已在网上订购一空了!”在江华瑶族自治县桥市乡猴山村千亩柑橘基地,农民企业家杨水云指着挂在树上黄澄澄的柑橘,乐得合不拢嘴。而在江永县电商一条街,大牛角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门店内,当年搬着椅子在房顶上开网店的蒋文洪,如今正坐在电脑前和客商谈生意,忙得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