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本报记者 黄俊毅
地处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海拉尔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员工骑着摩托车放牧。 本报记者 黄俊毅摄
在呼伦贝尔农垦集团谢尔塔拉农场的天然草地恢复技术示范区,三名来自中国科学院的科研人员正在用无人机监测草场恢复情况。 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摄
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乌兰布统草原秋色。刘满仓摄(新华社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与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联合编制发布的中国农业经济景气指数显示,2016年一至三季度,我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72058.3亿元;其中林业为2728.8亿元,牧业为21985.3亿元。从肉禽生产来看,前三季度,猪牛羊禽肉产量5833万吨,同比下降1.1%,降幅比二季度收窄0.2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产量3690万吨,下降3.6%,降幅比二季度收窄0.3个百分点。生猪存栏43163万头,出栏47924万头,同比分别减少3.4%和3.7%,降幅比二季度分别收窄0.3个和0.7个百分点
2016年,我国畜牧业总体保持稳中求进发展态势,草原保护政策体系日趋完善,草原生态正加快恢复。
畜牧业稳中见优
“总体看,我国畜牧业目前已形成比较充足的生产能力,形成了充满活力的发展机制,形成了稳定可控的质量安全系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草原政策体系,为现代畜牧业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对《经济日报》记者说。
“稳”,主要是生产稳、质量稳、生态稳。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肉类和禽蛋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奶类产量居世界第三。2015年,全国肉类总产量8625万吨、禽蛋2999万吨、牛奶3755万吨,年均增长1.7%、1.7%、1%,肉蛋奶人均占有量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畜产品质量监测合格率99.4%,畜产品中“瘦肉精”监测合格率99.9%,三聚氰胺等违禁添加物抽检合格率连续7年保持在100%,优质安全畜产品生产能力和条件进一步提升。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10.28亿吨,连续5年保持在10亿吨以上,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54%,重点天然草原平均牲畜超载率连续3年保持20%以下,草原生态呈现稳定向好势头。
“优”,主要是产业素质优、市场竞争力优。
2015年,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54%,比2010年提高9个百分点;生猪规模养殖场26.7万个,增加4.7万个。产业化水平快速提升,国家级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583家,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47%;畜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32.4万个,占总数的24.3%。饲料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年产量100万吨以上的饲料企业达到32个,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1%。行业生产效率和生产力持续提高,生猪出栏活重118公斤,比2010年增加7公斤。平均每头能繁母猪提供的仔猪数15头,比2010年提高1.3头。奶牛平均单产达到6.5吨,比2010年增加1.5吨,年产9吨以上的高产奶牛超过150万头。
我国畜牧业仍需要调结构、调布局、调规模。2015年,我国肉类产量比上年下降82万吨,肉类结构中猪肉产量下降至63.6%,禽肉和牛羊肉等肉类产量增加,“一猪独大”局面逐步改变,畜产品供应日益多样化、多元化。《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等法规的施行,倒逼畜牧业加快布局调整优化,南方水网等地区生猪养殖逐步向环境容量大的地区转移。畜禽养殖散户加速退出,养殖规模正持续扩大。2015年全国生猪养殖户减少500多万个,养猪户第一次降到4000万以内。奶牛养殖场(户)155万个,比2010年减少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