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 |
| 图①:宁强县毛坝河镇草川子村78岁的张菊英(右一)在为游客绣制羌绣产品。 |
| |
|
|
脱贫账,不能把贫困户算丢
识别机制固化后难以跟上变化,需要动态调整
找出真正的贫困户,是脱贫攻坚的基础。没有找出贫困户,扶贫就没有了准头。谁是贫困户,谁不是?谁过去是现在不是了,谁过去不是现在是?这些,都要科学地核算脱贫账。
精准识别扶贫对象,各地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完善制度设计,做出一系列机制安排,出台系统的识别办法,细化工作程序,扎实工作篱笆,为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果奠定了基础。
办法是具体的。在辨识贫困户的机制安排上,各地都根据当地具体情况,竭尽全力,完善精准识别贫困户的制度设计。陕西省宁强县专门制定了《贫困人口建档立卡衔接工作实施方案》,程序是“两入户、两评议、两审核、两公示、一公告”,并在贫困村安排“五牌六档一图一簿二册”、为贫困户安排“一册二牌”等档案资料。
要求是细致的。内蒙古自治区在9852个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嘎查(村)全面推行挂图作战法,全面推行“四个清”,即底数清、责任清、办法清、工作要求清。
宁强县毛坝河镇草川子村支书程远宏说:“一看粮,二看房,三看屋里有没有病床,四看家里有没有读书郎。结合辨别贫困户的制度和算账,是不是贫困户,基本上能搞个七七八八。”
辨识贫困户的效率高不高呢?毕竟,贫困户的收入是动态的,家庭成员生活的变化是多样的,识别机制跟不上贫困户家庭的变化有时是难以避免的。内蒙古自治区扶贫办副主任青格勒图坦陈,脱贫攻坚要做到扶持谁底数清,谁来扶责任清,怎么扶办法清,如何退要求清。辨识贫困户如果缺乏动态管理和因应,这些目标就很难精准实现。
但调研中发现,在贫困户识别上,还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一是辨识制度和机制安排动态管理跟不上。已有的贫困户识别机制在得到不断强化的同时,也出现不断固化的征兆。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呈现出辨识效率衰减。
二是干部对辨识贫困的自信与贫困户的实际底数不匹配。
内蒙古自治区科左后旗旗委副书记乌力吉说,在辨识贫困户的安排中,有严密和完整的工作机制,有大量的驻村干部和包点、挂片、帮扶干部入户,这是干部辨识贫困户的底气。
调研中,记者发现两组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贫困户的实际底数还需要更精准。一组是中观数据。截至2015年底,陕西仍有贫困人口316.7万人。2016年,陕西全省共清理不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42.97万人,清退率占前年建档立卡户总数的13.5%。
另一组是微观数据。2014年初,科左后旗建档立卡户3.75万人,2015年11月,全旗对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开展进一步识别“回头看”,通过认真逐户核实,逐级审核把关,清退了不符合贫困标准的贫困人口9124人,清退率占建档立卡户总数的24.33%。
一些贫困户当初是贫困户,但经过帮扶后脱贫了还位列贫困库中;一些农户可能最初就徘徊在贫困边沿上,不在贫困户之列,却被纳入了贫困户。陕西省汉中市扶贫办副主任李兴华说,脱贫账不能把贫困户算丢了,该入贫的没入,已脱贫的没退出,就会让脱贫工作陷入尴尬和被动。
于是,“吵辨识”土法上马。
调研中发现,识别机制之外让贫困户识别更有准头的补充办法,就是“吵”。在村里,一锤定音的办法要靠“吵”,程远宏道破“天机”。
草川子村处在大巴山深处,村内山大沟深,全村166户602人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达到83户304人,贫困发生率达到50.4%。由于耕地少,又是喀斯特地貌,地里长出来的土豆和苞谷穗,都要比平原地区正常的小好几号,乡亲们生活艰难。
咋个“吵”法?都住在一个村子里,大家彼此知道根底。村民代表大会推荐时要吵,农户申请时要吵,入户调查时要吵。民主评议时要吵,公告公示时要吵。吵来吵去,最后,贫困户水落石出了。
“吵”是不得已,但有用。宁强县委宣传部长丁世鹏表示,“吵”的背后,急需设计科学、可操作、动态的脱贫识别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