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认证信息(营业执照和身份证)未完善,请登录后完善信息登录
农村也有网约车
农村也有网约车

农村也有网约车

作者:yhttedit   2020-04-17 13:58:27  点击:14

详情

  本报记者杨久栋何烨

  在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经营一家服装店的金老板如果有一车急货要运往附近乡镇的话,按照以前的做法,他会逐个给熟悉的货车司机打电话,可越是着急越不容易找到运货的人。要么有的司机已经出车了,要傍晚才能回来,要么有的嫌乡镇的路不好走,加钱也不乐意去。金老板着急却也无可奈何。而在不远的一个乡镇市集上,货车司机朱卫强正蹲在路边趴活,半天也没有生意。

  有没有办法让互相不认识的金老板和朱卫强“接上头”,就像城市里已经司空见惯的“滴滴打车”和“顺风车”那样,为供需双方架起一座讯息沟通的桥梁。随着“互联网+”创业风潮兴起,越来越多的创业者把目光转向了农村这片广阔的土地。谁来填补“最后一公里”的空白?谁能抓住“互联网+‘三农’”的创业机遇?

  “互联网+”:解决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难题

  这些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社会,都对改善农村交通条件和配套设施建设投入了大量资金。农村公路“村村通”,农产品绿色通道全国贯通,一些物流企业到县城安营扎寨,条件好一点儿的农户买上了家庭汽车。这些覆盖城乡的物流基础设施体系的基本建成,极大地缩小了城乡公共服务的差距。

  然而,基础条件的改善并不意味着农村物流问题已经解决,硬件再好仍然难掩“到县到镇不到村”的尴尬。而农村居民居住分散、货物价值相对较低、流通运距长成本高,这成为农村物流全线贯通的“最后一公里”难题。一些物流分支机构难以下沉到乡村,农业生产资料、农村生活用品调入难与农产品调出难的双向流通困境始终存在,在这“最后一公里”上出现了不少断头路、“疙瘩结”。

  也许是机缘巧合,远在北京的80后小伙儿蒲繁强发现了创业商机。他去农村跑了两周,发现农村物流服务发展较慢,而城乡之间的商贸流通却在大踏步向前走。正是这种供给与需求的不匹配,让蒲繁强看到了农村物流的发展前景。2015年4月他成立了“乡村货的”,作为一个基于资源共享的平台,“乡村货的”让货主和车主在网上接上了头。

  在“乡村货的”APP上,货主可以输入运送地点、货物数量,“乡间货的”会给出参考价格,并自动匹配适合的司机。短短几十秒钟,车主就可以找到司机了。如果还需要搬运或者线路发生变化,双方还可以自行协商、自主议价。

  货畅其流:焕发农村市场勃勃生机

  在北京打工的小张,一天前给远在内蒙古兴安盟突泉县老家的父母网上订了两袋小米,今天货就通过“乡间货的”送到了家。在这个村子里,像小张这样常年在外务工的年轻人不在少数。小张的父亲说:“年轻娃娃们都进了城,以前多红火的村子一下子少了生气儿。自从来了‘乡间货的’,城里面的新鲜物件能送到家门口,农村又活泛了。”

  “乡村货的”带来的,不仅有城市里的商品,还给村民们带来了创业的好机会。村里小卖店主告诉记者:“‘乡间货的’每天都能送货物,进货真是方便,现在生意好做多了。”村里的特色产品通过“乡村货的”平台卖,不愁销路还能卖个好价钱。

  一位农村经纪人告诉记者:“原来唯一的营生就是在家里种地,农闲偶尔打打零工,今年足不出户做起了第二职业,当上了‘乡间货的’服务站的快递员,每月都能有1500元到2000元的收入。老百姓花个三五块钱就能把买的东西送到家,也能把自家的农产品挂在网上卖,通过‘乡间货的’一进一出,也有不少收入。”

相关分类
请在电脑上注册登陆 网址:https://www.zxb2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