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醇美 清正 向上
——江苏盐城植根厚德沃土推进乡风文明
周俊 邵建华 范进 本报记者 沈建华
这是一个英雄的城市,新四军在此重建军部,“铁军精神”铸就和传扬着老区革命之魂;
这是一个文明的城市,全国第一个文明村在此诞生,城乡文明建设与时俱进,全国闻名;
这是一个厚德的城市,近5年,盐城有56人当选“中国好人”,江苏13个地级市中位列第一。更多好人,德昭省内外。
2005年7月至8月,本报先后以5万多字报道盐城籍农民工李秀春,5年异乡救出溺水和遇险26人的事迹,创本报篇幅之最;
2007年6月26日晚,经商西安的盐城籍老总戴俊,勇斗歹徒救少女牺牲,以“为富更仁”颠覆了“为富不仁”的习见;
2016年10月31日,盐城籍农民刘卫丰异乡救人牺牲,获杭州市见义勇为奖30万元,创全国见义勇为特例重奖之最……
一段段光耀后世的历史,一桩桩并非偶然的壮举,一个个感天动地的故事,在盐阜大地矗立起一座座老区新风的道德丰碑。
“风狂德昭”,铁军精神传承坚挺不屈脊梁
2016年6月23日14点30分左右,盐城市阜宁、射阳两县发生龙卷风强冰雹灾害,国家气象中心确认风超17级。记者夏收采访时,灾情发生后,仅10分钟左右就到达了重灾现场,但见大树断、汽车抛、楼房毁。一夜消防车、救护车不绝于记者耳目。
最终统计,灾害造成99人死亡、846人受伤。中央、省市领导和有关部门及时赶赴指挥指导救援,作为央媒最早到受灾县阜宁的记者,本报记者在及时深入报道灾情的同时,每时每刻都不断地被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和言行所深深打动。
当时网上热传着几张照片:一片梁断房毁的废墟之下,一名男子半跪在地双臂紧紧护住身下妻子,双双逝如雕像;
一位母亲曲臂跪地,弓身与地面形成一个闭合的半圆来护婴;一个志愿者正在给这个刚出生6天就丧母的婴儿喂奶;
阜宁县陈良镇幼儿园,楼顶被吹不见踪影,7名老师拼死顶住3间教室的大门,救下和护卫着120名幼儿;
灾害发生后最初几小时,道路中断、电话不通。镇村党员干部第一时间挺身而出。每一位党员都胸佩熠熠生辉的党徽,通知群众:“有困难找戴徽章的!”灾后当天,以党员干部为核心的3.6万多人形成了一支可依可赖的强大力量。
“大家跟我来!”阜宁县吴滩镇立新村副书记陈红明,组织起一支救援队伍,扒砖头,抬楼板,救了20多户后,才来自家倒塌屋前,母亲正被压在轿车下喊救命。他将被砸伤的父母和妻子托人送去医院,深夜救人回来,父亲已经去世。
“这些党员好啊!”救灾中党员冲锋在前,群众紧紧跟上。记者在灾区采访,走到哪里都能听到群众自发的心声:“还是共产党好!”“感谢共产党!”阜宁县委书记顾云岭,几次为这么好的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感动得流泪。
“不能等,要自强!”阜宁县硕集社区计桥村计吉早兄弟4家房屋尽毁,没了栖身之所。亲帮亲、邻帮邻,无灾帮有灾。在许多救灾安置点,不断有灾民自找住地后,让房给其他灾民。“自立自强,不等不靠。”成为当地群众的流行语。
在特大灾害面前,干群临危不惧、先人后己、顽强自救,“是因为根植于老区人民灵魂深处的淳朴善良、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和一心向党、坚挺不屈的铁军精神的紧密融合,遇难逢灾更加彰显的时代弘扬!”一位央媒资深记者说。
盐阜地区濒临黄海,经常发生大潮和海啸。文献记载:海啸时“屋庐遇浪而催,人畜随波以逝。命顷顿刻,不闻呼号声。”新四军来到盐阜,修成90华里海堤,再遇海啸,屹然不动。群众传唱“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
盐城之所以被称为“英雄的城市”,正是遭遇重大挫折后的新四军,在血与火的洗礼中熔铸出的“铁军”精神,在盐阜老区植下宝贵的红色基因。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艰苦奋斗,不怕牺牲,既是优良传统的传承,也是时代精神的彰显。
“行源于心,力源于志。”市委书记王荣平说,千年范公堤,寄托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民本情怀;英雄的“铁军”精神,铸就着老区的心魂。我们要从厚德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从“铁军”精神中激发前进动力,铸就更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