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建成全面小康,重点难点都在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还是叫人担心的痛点。中医讲“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三农”成为“短板”“短腿”,说明自身血脉循环还不够通畅。农业要强、农民要富、农村要美,固然需要国家和各方面的大力帮扶,但如果没有自身的造血功能,不仅消化不了外部输入的营养,也很难为长远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所以,强农必先固本,固本必先畅其血脉。 靠什么打通强农的血脉?这就要找到梗阻的症结,才好对症下药。三十多年前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之所以成为解决当时“三农”问题的“灵丹妙药”,主要是切中了当时农村统得过多、管得过死和“大锅饭”的弊端。如果说当年农村失之于“统”,现在反过来是失之于“散”。经营方式散,千家万户细碎生产,与瞬息万变的全球化大市场完全不对称,农民被动挨打、凭运气吃饭;与外界联系散,交通信息闭塞,有的贫困地区还是信息孤岛,不少农民观念陈旧、不思进取,宁肯苦熬、不愿苦干;村民人心散,基层组织少了过去的动员力,公益事业无人干,歪风邪气不敢管,一些地方经济富了,但环境差了、风气坏了。所以,农村要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迫切需要提高组织化程度,依靠组织化打通发展血脉。
提高组织化程度并非要走过去“统”的老路,而是要在坚持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实行农业经营体系、服务体系和农村治理体系的创新,把那些已经不适用的“粥样硬化”的老旧血管切除换掉。如何打通强农血脉?笔者给出的方案是“三+”。
一是“新型经营主体+”。新型经营主体是指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和各类市场服务组织,它们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通过这些新型经营主体把千家万户连接起来,或流转土地,或托管经营,或管家式服务,实现由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粗放生产向精细标准化生产、高强度低效率作业向机械化高效率作业转变。新型经营主体的进入,还能给“贫血”的农村源源不断地输入资本、人才,带来工业化的先进理念,使沉睡的农村资源资产流动起来,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产业链条得以拉长,农民增收的模式不仅是“锄头+打工”,还会新增不少资产收入、创业收入和劳务收入。种田由于有了各种专业服务组织,变得简单而轻松,农民在不在家、有没有青壮年劳动力在家都可以。困扰基层组织和干部多年的土地抛荒“死结”也会由此解开。
二是“互联网+”。时下各行各业都在挤互联网的快车,可农村却显得有些冷,虽然也不乏议论,但实打实地动手在农村干“互联网+”的还真不多。不是农村不需要,而是农业农民太弱势。农村既需要实体的基础环境的改变,同时也需要靠互联网这个巨人的手臂把农村与外面的世界连在一起,使之参与到整个市场的分工、循环中来,所以“互联网+”在农村,不仅是经济生长的一种形态、社会治理的一种方式,更是农村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分散走向集群的桥梁。
三是“基层党建+”。农村富不富,关键在于有没有一个好支部。这“+”那“+”,最后都要落脚在“基层党建+”,基层组织不强,一切都是白搭。建好基层组织核心是把支部书记选优配强。县乡党委要广开“才”路,拓宽视野访贤、请贤、用贤,放活政策引贤、留贤。农村这么大,人才有的是,不说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复退军人、大学生村官里藏龙卧虎,县乡机关、企事业单位也有不少想在农村一显身手的有志之士。在支部书记队伍建设上,不能有什么人就用什么人,而应需要什么人就选什么人;也不能用而不考不管,让一些“南郭先生”久久占住支部书记的位置。要用新理念新途径选拔出农村所需的“领头雁”。 蔡建和(公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