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七年不痒 永葆为民激情
——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感悟静水流深
赵慕羚
有些感情属一见钟情,干柴烈火,却未免来去匆匆;有些感情似门当户对,顺理成章,却可能难逃七年之痒;而有些感情初味平淡,却历久弥新,终成不了之情。透过《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台放映机,观看一位少年在梁家河七年青葱岁月的闪回,终于理解他与人民的感情为何不会经历七年之痒,反而将感情的涓流从干涸的年代汇聚为新时代的洪流。
七年不痒,始源于黄土地包容的力量。许多老知青都曾感叹道:“村里的老乡对我们可好了!”不论是迎接知青时的背箱翻山,亦或是田间劳动时的亲身传授,又或是过年时为了让知青饱食八大碗后的出门要饭,梁家河的老乡们毫无保留地照顾着“上山下乡”的孩子,更收容了被北京“流放”的习近平。与其说老乡们不曾因政治环境而歧视习近平,不如讲,是在淳朴的老百姓心中,他们不相信曾在陕北大地上战斗过的英雄,会成为国家的蛀虫。老乡们更相信自己看得到的真抓实干,而不是政治场上的谁是谁非。在北京乌云压境的氛围下,陕北却提供了一片晴朗的天空,因此七年知青生活,并未引起习近平对逃离光秃秃的黄土地的渴望,反而增加的是他对最基层人民的留恋与不舍,因此,才会有“中南海要直通人民群众”的感恩与回馈。
七年不痒,受益于党组织公正的培养。使骥不得伯乐,安得千里之足,黑白混淆的年代里,延川县委和文安驿公社的远见与魄力,给了处于人生观形成关键时期的习近平最及时的指引。大胆启用习近平负责赵家河的整队工作,使其第一次切实感悟到一己之力能为老乡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破格提拔一名少年担任大队书记,也帮助了一名干部不断巩固自己的为政初心。干部的成长成才除了自身努力之外,组织的培养至关重要,延川县委不拘一格的用人之道,不仅保护了一名干部的感情,更通过这名干部实现了历史的传承,十九大精神指示的五湖四海、任人唯贤等干部培养标准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七年不痒,更来自于志高而务实的个人修养。陶海粟在访谈中直言:“我们内心深处都是想要走的”,但习近平与知青们达成一致,“如果因为各种客观原因走不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也不应消沉应付,而是应该把身边事情尽量做好”。在其他知青陆续离开之后,习近平却在黄土地通了沼气、修了水渠、改造了厕所、传播了知识,仰望星空容易,脚踏实地很难,更难的是双脚已深入泥土,却依然昂首茁壮成长。如果说当年去陕西的习近平多少带有一些无奈,那么,1982年的他能放弃一步登天的捷径,选择正定,踏上步步为营的征程,则可见其七年之情的延续。
没有生而伟大的人,习近平的人民观来源于一个又一个七年的感情积淀。读罢《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愈发领悟,持久的感情最动人之处不是1969年,一位16岁的少年顶着“黑帽”站在黄土高坡高吟“待入尘寰,与众悲欢,始信丛中另有天”,也不是七年后,一位手握录取通知书的准清华生坦言“要不然我不走了,继续留下来干”,而是四十多年后的今天,当这个人站在国家制高点,他还能带领全党,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作终身的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