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脱贫攻坚中的坚中之坚,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这些地方的脱贫进展,在2017年6月的山西吕梁之行后,总书记完成了到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走一走看一看”的愿望。一路走来,总书记和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有着怎样的故事?脱贫攻坚战中,这些地方正在发生着怎样的变化?
三个月来,农民日报组织了14个采访组,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分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开启“坚果之行”采访活动,去了解“脱贫攻坚”的成“果”。农民日报新媒体持续推出报道,带大家一起去看贫困群众越来越美的好日子。
点击图片,看看大家都在说啥?
今天我们来到位于滇桂黔石化区的广西百色市田阳县那满镇新立村。
“我给你一个承诺,有党的正确领导和富民政策,广大群众再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新立村会有大变化!”
新立村党总支部书记罗朝阳(下图前排右二)至今仍清楚地记得,2010年5月10日,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到访新立村临别时对他说的这几句话。
牢记着总书记的嘱托,罗朝阳也给全村村民立下一个承诺:
“如果不把困难群众带出大山,过上好日子,我们村干部就集体辞职!”
两位书记的承诺字字铿锵,落地有声,鼓舞并带动新立村干部群众拉开了拔穷根、趟新路的序幕。
九年时间过去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已变成了现实,彼时贫困落后的小山村,如今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曾经的旧瓦房、黄泥路,如今是洋楼栋栋,路路畅通;以前土旮旯里刨食,一亩玉米收不上300斤,如今多种产业兴旺,人均年收入近万元。
新立村新貌
乡亲们住上了新家园,脱贫致富,思变求新,新立村演绎了一曲新时代“山乡巨变”的奋斗之歌。
九分石头一分土
日子过得实在苦
更央山下,右江河畔,新立村处于滇桂黔石漠化区的典型山村,土地贫瘠,水利灌溉设施落后,种植品种单一,开地后建的共联屯,一出生便成了田阳县有名的落后屯。
共联屯旧貌
提起九年前总书记来到家里的情景,共联屯村民马正规仍历历在目。
“总书记来到我家后,一一看过米仓里的米多不多、沼气炉的火旺不旺,井里用水方不方便……问家里有几口人、粮食够不够吃、领到了什么补贴、生活有什么困难、以后怎么发展,问得很仔细。”
马正规告诉记者,那个时候家里吃水就靠院里自己打的一口井,每天都要靠手往上抬水,费劲不说,水也不卫生。电也不够用,有时候连着一个星期都没有电。几亩甘蔗地,几乎是家里全部的经济来源。相比而言,散落在周围大山里的11个村屯更是艰难。
“九分石头一分土”,山里住的都是底下养牲畜、中间住人、顶上放粮食的房子,漏雨又漏风。
地少石多且易涝易旱,山地只能种玉米,下趟山要走两三个小时,外出务工、上学、就医都是困难重重。
“好日子是干出来的。”党员带头、全村动员用“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斗志和干劲,开始了用双手改变生活的奋斗历程。
不把群众带出大山
我们就集体辞职
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搬”就成了最根本的出路。
作为村里的领头羊,罗朝阳从2013年开始马不停蹄地到大山里各个村屯走访调研。
之后,罗朝阳对全村村民立下一个承诺——“如果不把11个屯的困难群众带出大山,过上好日子,我们村干部就集体辞职!”
在对口帮扶百色的广州市政协的帮助下,易地扶贫新村工程建设不断加快,“广新家园”名字也由此而来。
还有13户贫困群众经济困难确实搬不起。
“不让一户留在山里面!”罗朝阳和村两委班子决定,这13户困难群众建房由政府来兜底。想各种办法寻求支持,最终11个屯的158户群众一户不落地搬出大山、住进了新家园,彻底挪出了穷窝、拔掉了穷根。
如今的新立村,青山绿水环抱,白墙灰瓦辉映,出门路路畅通,家家户户住上宽敞明亮的楼房,家用电器样样不缺,在村里孩子就可以上幼儿园、小学,村民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
要安居更要乐业
老百姓好日子才长远
“刚卖完小西红柿,趁着雨停赶紧补种上冬瓜苗。”马正规告诉记者,现在他的6亩多地都种上了蔬菜,西红柿收完就接着种冬瓜和豆角。菜价好的时候一年能得六七万元钱,这让马正规干得很带劲。
罗朝阳告诉记者,不仅要改善大家的生活居住条件,更重要的是还要让老百姓有钱赚、能致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提到的,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
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新立村群众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和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引进6家农业公司,流转全村70%的耕地,建设现代化农业基地,大规模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种上小西红柿、火龙果、香蕉等,高效农业让曾经贫瘠的土地重新焕发活力与生机,让群众的收入节节升高。
离“广新家园”半个多小时车程就是田阳县城,搬迁出来的群众,愿意打工的,周边的产业园就可以提供岗位,村里的农业基地也需要大量人工,一辆摩托车,一顶草帽,一把柴刀,在路边等着就有活干。村民靠着勤劳和汗水告别了贫苦的生活。
“进可攻,退可守。”还有些村民返回山里,承包村民原来的坡地,养牛养羊,修建引水设施,种上了蜜柚、沃柑等特色水果,昔日的玉米地变成了“花果山”。
如今,新立村人均年收入已经超万元,正朝着实现小康的目标昂首迈进。
日子红火了
还要记得住乡愁
盛夏时节走进新立村共联屯,但见远处山峦叠翠云雾缭绕,村口一棵古老的榕树亭亭如盖,一排排小楼错落有致,家家户户门前屋后种满花果,鸟鸣花香满目清新,一番诗意田园的景象尽现眼前。
从2011年开始,新立村就开始举办“醉美乡村”文化旅游节等活动,赏万亩生态小番茄、游绿色休闲新农村、登古寺古庙莲花山,乡村旅游渐成气候。
在青山碧水间游泳、钓鱼、打球、避暑。
再尝尝原汁原味的农家菜,让游客放松惬意,乐而忘返。
不光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通过“农家课堂”“党员中心户”等培训载体。
新立村定期开展种养科技培训,充分利用公共文化中心组建农民文艺队等,文艺表演、体育竞技、趣味比赛等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村里积极引导群众共同做好村屯保洁,在全村开展“我评议 我推荐身边好人”活动等,群众崇尚文明的新风逐渐养成……
在新立村建设发展过程中,不仅有好的带头人冲锋在前、无私奉献,党组织也发挥了强有力的引领带动和战斗堡垒作用。
“老百姓的事情党组织领着干,老百姓的事情老百姓自己说了算!”新立村充分发挥党组织、管委会作用,并建立屯级管委会村民自治组织,借鉴“四议两公开”的做法,不管是新农村建设项目、易地搬迁项目,还是发展高效农业和乡村旅游,村级事务都是“大家议、大家做、大家管”,让群众积极参与屯级事务管理和产业发展。
同时,不断探索和创新服务群众机制,先后探索推行了“农事村办”服务机制、“屯事联理”民主机制,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群众质量,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焕发新活力。
近年来,新立村先后被评为“自治区文明村”“自治区生态村”“自治区绿色村屯”,新立村共联屯还被评为“自治区最美自然屯”。
2015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罗朝阳向习总书记汇报了新立村5年来的发展变化。习总书记高兴地说,“希望下一个5年,你们村和整个百色地区能够同全国一起实现全面小康!”
“我们一定不辜负总书记的期望和嘱托。”罗朝阳表示,新立村接下来,将充分利用周边的驮烈河、莲花山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带领村民群众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目前,引进的“梦里壮乡”旅游项目正有序推进,旅游接待中心已投入使用,户外环山赛道40余公里完成硬化,休闲农业“醉美乡村”农庄、“碧水田园”等项目不断拓展建设。
“到2020年,大家的生活一定会更加美好!”罗朝阳说,希望总书记能再来新立村,亲眼看看这里的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