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认证信息(营业执照和身份证)未完善,请登录后完善信息登录
总算懂了30年前的大学和一个搞事情的学生
总算懂了30年前的大学和一个搞事情的学生

总算懂了30年前的大学和一个搞事情的学生

作者:yhttedit   2021-11-13 15:43:49  点击:13

详情

如果回到18岁,让你再次选择大学,你是否还会选择你的母校?

如果让你回忆青春校园,什么故事30年后仍能心潮澎湃?

如果你年轻时犯过的错被宽容,你是否一生都会感激那个宽容你的人?

9月23日,周鸿祎在央视《百家讲坛》特别节目《我们的大学》中讲述自己的青春岁月,从那个“大错没有,小错不断”的叛逆少年,成为后来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安全公司掌舵人,如果没有西安交通大学,是否还有现在的周鸿祎?

从18岁到25岁,少年周鸿祎迈过他自己的“三重门”,其中任何一重门对他关闭,他的人生轨迹都会不同。

第一重门:那个忘记名字的招办老师

如果你面对多个选择都无知时,最好的办法不是分析,而是选你喜欢的。

高中生周鸿祎想在未来拥有自己的计算机公司,当武汉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多个校门都可以迈进时,周鸿祎选了能让他学计算机的西安交大。

当时他并不知道,30年后整个世界都建立在软件的基础上,整个世界因互联网而改变。

30年后,周鸿祎告诉年轻人,如果有机会选择大学,选择什么大学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它的专业是不是符合你的兴趣。

如果让他再重读一次大学,他还会毫不犹豫的选择计算机专业,只有把自己的发展方向和自己的兴趣爱好真正结合在一起,才会有无穷的动力。

18岁这年,周鸿祎遇到了带他迈进第一重门的西安交大老师,多年后,周鸿祎只记得这位老师姓郭。

周鸿祎当年并没有参加高考,参加全国物理竞赛获得保送资格,他选择了西安交大,但西安交大是否会选他也并不是那么确定。

当时要被西安交大教学改革实验班录取,保送生一般要获得物理竞赛一等奖才可以,而周鸿祎预赛成绩很好,决赛发挥失常只得了二等奖,对于一个普通中学的普通学生,严格讲不符合录取条件。

西安交大的招办郭老师,和他聊了几句,看了他的情况,立即打破常规录取他,理由也很简单,“我们觉得你不错,对计算机很向往,那我就选择你。”

直到报到,周鸿祎一直觉得像在做梦,他不信西安交大能够打破常规,把他这样一个普通中学的学生选拔到交通大学。

第二重门:黑掉学校机房的“黑客”

1990年的周鸿祎,20岁,因为好奇,可能成了中国第一个“黑客”。

大三时,周鸿祎刚开始学习UNIX系统,当时只能到学校的计算中心上机实习。

第一次接触UNIX系统,周鸿祎把所有在图书馆能找到的关于UNIX系统的资料都看了一遍,在一本书里看到能够黑掉UNIX操作系统。

周鸿祎泡窝在计算中心几天几夜找系统的弱点,终于利用弱口令登陆进去,成了超级用户。

成了超级用户后,周鸿祎在计算中心里称王称霸,把这个用户一会儿踢出去,一会儿把那个用户给它关闭了。

这还不满足,他想把整个计算中心控制起来,就把口令文件删掉了。

当他把口令文件删掉了之后,他自己也被系统踢了出来,所有人都不能使用这台大型主机了,计算中心几百个终端都受到了影响。

计算中心的老师愤怒地问到底是谁干的,周鸿祎只好说他不小心把口令文件给删掉了,老师难以相信一个刚学UNIX的大三学生怎么能黑掉系统?

老师让他把怎么黑掉系统的过程写出来,就可以原谅他。

战战兢兢的周鸿祎害怕吃学校处分,也担心罚他的钱,这个计算机很昂贵。

后来他把黑掉计算机的过程写了一份报告,计算中心看了后觉得周鸿祎帮助他们发现一个弱点,学校也没有处分他。

周鸿祎感慨,如果当时学校不宽容,把他这个最早的黑客给处理了,可能也就没有今天做网络安全的周鸿祎了。

第三重门:旷课一年的研究生

因为一本硅谷热的书,让读研究生的周鸿祎按捺不住的想创业。

看到当时反病毒软件很流行,周鸿祎想做一块反病毒卡,拉了两个研究生同学每天利用导师的电脑,每天自己做产品。

他的导师李怀祖知道他在干什么,但并没有阻止他,而是放手让他去做,直到把反病毒卡做成一个产品。

就像周鸿祎黑进学校机房成了超级用户不满足一样,做出了反病毒产品,他又想去办公司。

周鸿祎离开西安,拉着几个同学到郑州跑到济南,去兜售产品。

这一年他基本没有上课,直到快毕业的时候,生意失败了,回到学校。

周鸿祎向导师承认错误,导师李怀祖叹了口气说愿意原谅周鸿祎,希望他能好好把毕业论文做完。如果能把毕业论文作完,就准许毕业。

两个月后,周鸿祎把论文做出来了,答辩通过后,拿到了西安交通大学的硕士文凭。

人生无法假设,但周鸿祎对这段经历感慨,如果没有拿到硕士学位,可能他就不会到北大方正,也可能不会走上互联网之路。

30年前的校园故事,在周鸿祎这里,是一个对于犯了不少错误的青年人宽容的故事,对于一个学校、一个老师来说,这些可能都不是大事,但对一个学生来说,任何一件事都可能决定学生的命运,“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高校对失败不能宽容,对少数表现比较异常的学生不能宽容,不能理解和支持,那么可能也就没有创新的土壤。”

假设时光能够倒流,再回到30年前,再回到18岁,“我依然希望我回到一个像西安交大这样的校园,我还是希望我能遇见我这些老师。”

相关分类
请在电脑上注册登陆 网址:https://www.zxb2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