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认证信息(营业执照和身份证)未完善,请登录后完善信息登录
总算晓得中关村:为中国创新而默默奉献的开拓者
总算晓得中关村:为中国创新而默默奉献的开拓者

总算晓得中关村:为中国创新而默默奉献的开拓者

作者:yhttedit   2021-12-02 14:26:44  点击:14

详情

编辑推荐: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人们对其涉及的每个学科定义、范围、涵盖领域及研究成果都有一个清晰的界定和描述,特别是对其发展历史、代表人物和成果,如数家珍。如今,“创新”正在成为全球范围内广受追捧的“新宠”,但人们对它的界定和描述却还是空白。开拓创新本身就是一项正在探索的工程,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和不可知性,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需要具有超乎常人的奉献和探索精神。然而,由于创新工作本身的不可知性和风险性,人们对于承担这项工作的主体,在认识上往往有着滞后性和误读性。

正因如此,尽管中关村海淀园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区,在创新之路上探索了20多年,但人们今天对它的评价,还只是通过其所扶持的企业,间接予以认可。

为了总结出我国创新的若干规律,为更多地区提供借鉴,本报记者试图循着海淀园20多年来为科技创新孜孜探索的足迹,从体制、政策、主题、规划、环境、定位、国际化等几个维度予以总结和概括,努力寻找创新的边界与定位,期待中国的创新之路在未来走得更加顺畅。

无论何时何地,人们提及中国高新区的发展,都无法忽略掉中关村海淀园。有人说,了解了中关村海淀园,人们不仅会对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历史脉络了熟于心,更会对我国未来的创新发展之路有清晰的认识。

因为,这里是中国高新区的发祥地,其前身是1988年建立的全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闻名中外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就是在这里诞生。

同时,这里还是中国高新区的风向标和领航员,20多年来始终致力于科技创新领域先试先行的探索,默默引领着中国科技产业革命发展的方向并践行着科技报国、科技强国的伟大理想。

海淀园作为中关村的核心园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如今正在成为中国知识经济的象征、世界创新发展的策源地之一。

创新体制 诞生我国首个国家高新区

1979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位于北京海淀中关村地区大院大所的科研人员,不断走出院所,开始创办实体,探索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新途径,并带动了中关村地区持续升温的创业热潮。

由此,中关村开启了科技体制改革、民营经济的历史先河。

截至1987年,在中关村地区注册的科技企业达148家,形成了闻名中外的 “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并开创了中关村“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依托,技工贸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模式。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日前举行的两院院士大会上回忆当时的情况:“中关村的新型科技企业使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解决了多年没有解决的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科技人员收入普遍提高,解决了企业的经济效益问题。更重要的是体制变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中央肯定了调查组的意见,同意筹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

1988年5月10日,根据中央的决策和国务院批复发布的《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暂行条例》,“以中关村地区为中心,在北京市海淀区划出100平方公里左右的区域,建立外向型、开放型的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被写入了条例中,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从此诞生,并由此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之路。

1999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了科技部和北京市《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请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正式更名为“中关村科技园区”,并把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放到了实施国家战略的重大措施的位置。由此,产生了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主要功能定位为“高新技术成果的研发、辐射、孵化和商贸中心”。之后数年,中关村科技园区逐渐形成了以海淀园为主体的跨行政区的“一区十园”高端产业功能区。

2009年3月,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同意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中关村科技园区成为中国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同年4月,北京市正式批复海淀园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参与全球创新竞争,推动区域发展方式转变,落实国家自主创新战略。此时,中关村完成了从中国科研中心向中国创新中心的转化,海淀园则成为中国变革与创新,以科技引领未来、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象征。

原文详情:《中关村:为中国创新而默默奉献的开拓者》

相关分类
请在电脑上注册登陆 网址:https://www.zxb2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