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中国手机市场的江山,前五名仍然被华为、O、V、苹果和小米牢牢占据着。
除了主打高端市场的“外来和尚”苹果,其余四家手机公司销售策略略有不同:小米和华为侧重线上渠道,尤其是小米,几乎就是“互联网手机”的代名词;而在“互联网营销”横扫手机界的时候,Oppo和Vivo却选择了深耕二三线、甚至三四线市场消费市场,凭借庞大的线下渠道,成为国产手机中发展最快的品牌。
蓝绿大厂的崛起,当中离不开消费金融的助力——随着超前消费、信用消费等消费观念在80、90后中流行,而在二三四线市场,传统金融服务远远跟不上消费观念更新换代的速度,这些传统金融服务覆盖不到的人群正成为消费金融公司的目标客户,Oppo、Vivo的手机店,则成为了绝佳的消费场景。
另一方面,2021年是消费金融突飞猛进的一年,越来越多的线上线下场景得到开发,手机等3C类消费金融已成为当中最大的一块蛋糕。对于本土四大厂商来说,华为尽管入局金融甚早,但一路以来都按照“输出金融科技、赋能金融机构”的路子在走,始终在以to B为主——手机厂商想做C端金融业务,消费金融无疑是个现成的选择。而手机消金的战场,除了捷信、佰仟金融、马上消费金融等消费金融公司,在未来或将出现小米(线上) vs OV(线下)两大阵营。
先行者小米,不只做消费金融
“在人工智能之外,金融也是我们今年要拉开阵势干的大事。”
2021年1月,雷军放出豪言壮语,把互联网金融列入小米的核心战略。
当时的小米,早就推出过“活期宝”、“基金宝”、小米贷款这样的金融产品。论时间节点,小米的金融业务起步并不算早。从其逐渐齐全的牌照和业务线布局来看,小米的目标似乎是冲着新金融巨头而去的。
首先在牌照方面,尽管监管力度趋严使得第三方支付牌照价格一路水涨船高,但小米也已经通过控股捷付睿通的方式获得了第三方支付牌照;并且赶在2016年的尾巴开起了新网银行(为第二大股东,与新希望集团、红旗连锁等联合发起),拿下了分量颇重的民营银行牌照。此外,小米也在2016年收购了北京宏源保险,借此拿到了保险牌照。
业务线的规划路径也和BATJ们有不少相似之处:先是从支付切入,打造小米钱包,提供小米商城的支付服务以及NFC手机的闪付功能等,充分利用自有消费需求;然后用小米金融和米筹金服踏足利润最高的贷款领域,同时兼顾保险代销、理财等流量消耗型业务,且逐步向产业链上游延伸。
另一方面,通过金融业务获得的利润,也是小米以低利润销售硬件的补充——据Counterpoint Research在2021年底发布的全球六大智能手机厂商利润报告,小米每台手机利润仅为2美元,而O、V分别为13、14美元。近期雷军再次宣布小米宣布硬件综合净利润率不超过5%,这对消费者来说固然是一件好事,但对于希望上市的小米(最新消息:小米已在港提交上市申请)来说,保持一定利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过去的这一年里,小米继续在消费金融赛道狂奔,半年内贷款规模增长即超百亿。其势头之迅猛,或许能从ABS的发行情况中窥得一二。小米金融旗下的小米贷款,早在去年5月就有30亿储架式ABS专项计划成功落地,据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统计,截止2021年5月1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小米小贷1号”ABS已发行5期,总发行额度为亿元。
其实小米从2015年9月就已经开始布局贷款业务,定位为小额信用贷款,包括为个人用户提供信用消费贷款的现金贷业务,以及在小米官网和电商消费场景提供的消费分期业务。而在2021年4月,“小米贷款”App独立发布,业务不再限于小米手机和小米商城用户,开始面向所有用户提供小额信贷服务,这也被看做是小米金融业务扩张的一个重要节点。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