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生活中有大额消费需要却囊中羞涩,做生意时面临商机却资金暂时周转不开,这种一分钱难倒英雄汉的尴尬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遇上的事儿。每当这种时候,有些人会想通过借贷的方式来度过缺钱的难关。但是银行的借贷程序复杂且放款较慢,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网贷成了很多人的优先选择。不过在互联网金融为我们提供便利的同时,它也成为了不法分子利用的工具。
仿冒欺诈多发 起底“养号”黑产
腾讯守护者计划安全专家发现,很多时候受害者并非没有防骗意识,而是实施诈骗的帐号通常经过长时间的“养号”,通过加群、聊天、发状态等方式积累了大量历史资料,让帐号看起来具有职业化或生活化特征,从而能够迷惑受害者,使他们放松警惕。
那么,在现在越来越严格的帐号注册环境下,这些帐号又是从何而来,最后又是如何沦为了犯罪分子的工具呢?
腾讯守护者计划安全团队经过调查后发现,目前“养号”已经形成了完整的黑色产业链条,产业链各环节分工明确,并且它们为了避免触发平台的监管红线在硬件、软件和工具等环节不断演化。
在这条黑色产业链的最上游,是恶意注册技术提供商和恶意工具提供商,从源头上为恶意注册养号黑产提供相关支撑。中游是恶意注册养号实施者,他们生产出的帐号,通过下游帐号商人和代理,流转到实际的互联网违法犯罪实施者手中。
大约从2015年底开始,随着国家针对互联网的相关法律法规逐渐完善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日益成熟,中国互联网开始流行起使用短信验证码的方式进行用户鉴权完成虚拟帐号的注册。因为注册方式的唯一性,为了获取大量的虚拟帐号,恶意注册实施方必须想办法获取大量的手机号码,以手机号码作为注册收取验证码和登录养号的依据。在需求的驱动下,专业的卡商应运而生。卡商通常会通过非正常的途径(如白号、虚拟卡、物联网卡等)获取大量的手机卡,为恶意注册提供基础。
随后,恶意注册方会通过可同时支持多张手机卡发送短信的猫池(Modem Pool)设备和能够自动收发短信验证码的接码平台,利用非法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进行大量的恶意注册操作。这些注册成功的空号,会被交给专门的“养号”团队去打造,通过加好友、加群聊天、发布状态等方式,能更加容易地骗取受害者的信任。如今,养号已经发展成为了互联网下游犯罪的一个种类。据悉,以往,“养号”主要靠人工操作,效率较低。后来,在人工智能、群控技术的介入下,部分帐号变成了由智能脚本群控操作,用设计好的话术骗取受害者的钱财。
对此,腾讯守护者计划安全团队呼吁,对于从“恶意注册”、“养号”到“仿冒欺诈”的黑色产业链的治理,需要从源头抓起,加强对各类通信卡号的控制和管理,真正落实实名制。腾讯公司也将持续增强识别恶意帐号的技术和策略,采取多种手段遏制恶意帐号的产生。
最后,腾讯守护者计划安全团队建议,如果用户在腾讯的平台上遭遇到诈骗,可以通过产品中的举报功能,或者到腾讯110的小程序中进行举报。一经核实,腾讯将及时进行梯度处罚。情节严重者,腾讯也会及时向警方移交相关证据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