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专供搜狐财经稿件,请勿转载)
一般来说,只有金融风险和通胀风险才有资格成为宏观调控的理由。房价这样的小事,是供不上宏调圣殿的
最近三个月,一场据说是史上最严厉的房价调控政策成了关注的焦点。为什么说本次调控是史上最严厉呢?因为明确以房价为目标的调控这还是第一次。所以严格来说,这次调控不能叫最严厉,应该叫第一次。
且容我从头说起。
改革开放后第一次房产热,是1992年在两广海南等南方省份烧起来的。小平南巡讲话后,这几个南方省份反应最快行动最早,结果全中国的钞票都往那儿跑。那时中国还没什么了不起的产业,钞票来了就只能炒炒地皮。
如果仅止于此,倒没什么大不了。所谓投资炒作,其实质就是赌徒之间的财富再分配,输赢与外人无干,对国民经济、百姓生活也不会有任何伤害。可是如果银行顶不住诱惑,也来参合这个游戏,问题的性质就完全变了,因为银行有信贷扩张的权利。银行参与了炒作,就把赌场之外的无关人等也绑上了赌台。
还有一个重要的制度背景与现在不同。在当时,除了农民工之外,职工都是给政府打工的,工资不是市场说了算,而是政府说了算。物价一涨,职工一闹,工资就得涨;一个单位涨了别的单位也得涨,一个地区涨了别的地区也得涨;行政涨了企业事业大家都一起涨。工资一起涨,购买力一起提高,市场上的消费品又没办法同步增加,于是价格就继续涨,把大家的购买力又拉回原地。就这样物价涨了工资涨,工资涨了物价再涨,形成了当时经济学家们津津乐道地所谓“工资-物价螺旋式上升的通货膨胀”。
当时的局面相当危险。1994年统计的CPI涨幅达到%——当然是压低了的,实际上超过20%。笔者当时正在上大学,只知道一年之内,食堂菜价整整涨了一倍有多,在营养水平毫无改善的情况下,每月需要多花一倍多的饭钱。社会上不满情绪再次升温。
朱镕基这时接管了中国经济。他立即看出了问题所在,知道银行信贷资金大量流入土地市场是罪魁祸首。兼任了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朱镕基一声令下,全国各专业银行一起紧缩信贷,并强行收回前期发放的项目贷款。朱镕基的宏观调控其实就是信贷调控,之后热钱瞬间蒸发,市场瞬间崩盘,第一次房地产泡沫破灭了。
房地产最初的形象破坏,正是始于1994年的市场崩盘。泡沫吞噬了很多人的财富和前途,把大批官员送进了监狱,也丢下了无数等待清理盘活的烂尾楼。当然泡沫也成就了一些人,例如今天依然活跃在房地产市场上的潘石屹、冯仑、易小迪等人。
今日回首,我们至少要明白两件事。第一,只要具备条件,什么东西都可以拿来炒,股票、房产、邮票、大蒜、普洱茶等等无不可炒,房地产只是恰好被选中的赌具;第二,投机炒作没什么大不了,经济活动少不了投机炒作。但如果银行参赌那就大祸临头了——不仅是银行自己的祸事,也是社会和公众的祸事。这个道理,美国在2008年又证明了一次。
这是第一次以房地产为直接目标的宏观调控,也是后来调控的预演,所用手段也都差不多。专文回顾第一次宏观调控,除了以上两点,还希望告诉读者一件事:一般来说,只有金融风险和通胀风险才有资格成为宏观调控的理由。房价这样的小事,是供不上宏调圣殿的。房地产如果是个人,他应该感到荣幸:自己终于值得政府大动干戈了。
(作者系宏观经济研究人员,专栏作家。曾供职媒体,现服务企业。本文系“解密房价系列”之十一。)
冀志罡的微博
冀志罡的其他专栏文章:
冀志罡:解密中国房价(解密房价系列之一)
冀志罡:与权利相生的规划决定地价(解密房价系列之二)
冀志罡:流通宅基地 对冲高房价(解密房价系列之三)
冀志罡:香港是个坏榜样(解密房价系列之四)
冀志罡:“碎片式”土地国有是高房价根源(解密房价系列之五)
冀志罡:土地财政的麻烦(解密房价系列之六)
冀志罡:“招拍挂”的悲喜剧(解密房价系列之七)
冀志罡:小产权也是产权(解密房价系列之八)
冀志罡:放开小产权,宜早不宜迟(解密房价系列之九)
冀志罡:公积金变成住房保障税?(解密房价系列之十)
独家声明:搜狐财经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请勿转载,违者必究。确需使用稿件或更多资料,请与我们联系获得授权,注明版权信息方可转载。联系我们可致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