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中国馆总设计师昨晚当“导游”,为本报读者揭秘——
中国馆暗藏环保节能“手段”
中国馆总设计师揭秘——中国馆暗藏环保节能“手段” 制作:陈炅玮
“想拍中国馆全景,最佳摄影角度在西面,从世博轴拍过去。”
“世博会结束,中国馆延展,半年后这一区域将成为文化、艺术、商贸、会展中心,是上海的一个新地标。国家馆将成为中华历史文化艺术的展示基地,地区馆将转型为标准展览场馆。室外部分,将是很好的公共活动空间。比如,最底下的空地,将来很多派对可以在那里开。地区馆2万平方米的屋顶花园,也是市民休闲好去处。”
昨晚,世博会中国馆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何镜堂做客第100期新民科学咖啡馆,为本报读者“导游”中国馆,深度剖析其中的科学语言和文化元素。
“东方之冠”天生节能
中国馆设计运用了立体构成手法,由国家馆、地区馆、港澳台馆组成,其中,国家馆居中升起,形如冠盖,层叠出挑,地区馆则平卧于国家馆之下,是活动和会展的场所。中国馆为观众提供了四个开放的文化交流平台,分别为9米高的国家馆架空平台、13米高的地区馆屋顶平台(即“城市花园”)、63米高的国家馆观景平台,以及南侧的“城市广场”。
何镜堂说,中国馆的建筑空间布局本身就具有可持续发展性,节能环保。“比如,架空的设计,使得基底平台能自然通风,而层叠出挑的造型起了遮阳作用,而且能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夏季太阳高晒时,阳光是照不进观众等候的基地平台的;冬季遇上大晴天,平台能有6个多小时沐浴在阳光里。”
中国馆外挑的檐口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叠篆文字,设计成“中国印章”样式。何镜堂披露,这些部分实际上是通风口。
科技元素“嵌”入建筑
140米见方的国家馆大屋顶与外墙上的太阳能光伏板,让整个建筑照明用电自给自足。屋顶还是雨水收集系统,能实现雨水的循环利用,派上绿化浇灌、道路冲洗的用场。何镜堂透露,中国馆的建筑里蕴藏了许多科技细节,对未来建筑如何降低建筑能耗起到示范作用。“比如,地区馆屋顶设计了一个‘新九洲清晏’园林,它同时也是调控温度的‘天然空调’,能产生8℃~10℃的降温效果。”
据了解,中国馆所有的窗户还用上了低耗能的双层玻璃,国家馆内应用的冰蓄冷技术也能大幅降低用电负荷。
“红衣”定妆耗时10个月
对“中国红”,全世界都不陌生,但中国馆到底采用何种红来制作“外衣”,做到大气、不刺眼,却一度愁煞专家。何镜堂介绍说,现在能看到的中国馆“红衣”,其实是由四种红色组成,存在深浅变化。为了体现出最契合中国馆建筑的红色,专家们对建筑外墙到底采用哪种材料和纹理也做了反复的推敲和实验,最后采用了拥有“长城肌理”、纹理宽厘米的复合铝板。
他透露,设计之初,国旗红、天安门的红以及中华牌香烟包装上的红等这些人们熟悉的中国红元素都曾纳入考虑范畴。“传统中国元素不等于简单地反复使用某些符号,用单一的红都无法表达中国馆的大气。”中国馆斗拱结构的三种红色,明度从上至下依次增加,最下面的横梁最鲜艳,最上面的横梁最暗;馆内则采用柔和一点、“粉”一些的红色。
适合人居就是“好风水”
中国馆整合了南北侧绿地,形成了坐北朝南、主轴统领的整体格局,有人说这也体现了传统中国建筑与城市布局的风水理论。何镜堂笑言:“我理解,最原始的风水论其实是一种朴素的生态自然观,这是它好的一面。但之后加入了许多封建的东西,就有些变味了。建筑有其使用功能,适合人居的、符合人的活动的,让人住得舒服,自然风水也会好。”中国馆的设计里,考虑的其实是可持续发展、符合生态环境的问题,比如悬空设计,就是采用了自然通风,来调节环境温度。(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