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三农B2B网讯 5月11日,由中国农业大学主办的以“新农村,新梦想——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转型下的机遇与挑战”为主题的第十二届中国农业人才论坛在京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模式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近年来,农村劳动力流失导致的农业老龄化、副业化问题以及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等,制约着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模式导致的土地小型化、细碎化等问题也日益凸显,原有的生产经营模式已不适应当今农业发展。在此背景下,“谁种地”、“怎样种地”成为关键问题,“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改革”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经营体制改革问题,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农业部政策法规司原司长郭书田从历史和政策维度阐释了我国农业经营组织模式改革的必要性。他认为必须改革农业经营体制,使经营主体多样化,实现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郭书田表示,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和股份合作社这五大经营主体必须与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对怎样改革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发表了看法。他以最近“神农丹”毒姜事件等农业丑闻为例,指出农业生产应该走出只注重产量的误区,更应重视产品质量。在改革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过程中如何保证产品质量?郑风田建议,田间到餐桌应直接对接,缩短产业链条;或以社区支持农业等新型模式进行农业生产,提高农业附加值。他表示,应不断探索新型农业生产模式,发展安全农业、透明农业。
[page]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何慧丽特别强调文化对于农业生产模式改革的重要性。她认为,我国的农耕文化一直以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观为支撑,在改革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发展安全农业的过程中,必须要将生态农业和传统文化相结合,缺乏传统文化为依托的农业经营组织无法持续发展。
在主题讨论环节,与会人员围绕农业经营模式转型的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在比较不同经营模式优缺点时,与会专家学者表示,不同经营主体的发展有不同的需求,种植大户更适合在机械化程度高的粮食主产区发展,家庭农场则最好有与市场对接的项目,合作社想要发展则一定要有好的带头人。对于用于农业生产的资本下乡问题,专家持肯定态度,但同时提醒,需提防某些为占领农村资源进行的资本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