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要成为城里人,面临着低社会保障、就业难、房价高、教育歧视、生活方式不同等一系列问题,它们阻滞了农村家庭向城镇迁徙的步伐。三农B2B网配图。
三农B2B网讯 放在10年前,“农转非”对农民来说还有一定吸引力。但是,今天农民对成为城里人却有一种拒斥心理,这反映了时代的发展变化。
半月谈社情民意调查中心今年以来开展的“城镇化进程中的村庄变迁”调查,让我们看到了在汹涌而来的城镇化大潮中农民的真实一面。与政府和学者的预期相反,只有一半的农民工家庭希望落户城镇,在已经转为城镇户口的受访者中,甚至存在一定的强制现象。
千百年来,中国的农民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对成为城里人,不能说不向往。尤其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严格的户籍制度的隔离,农民和市民是两个不同的阶层,脱离农村而成为城里人,是当时只有少部分农民才敢有的念头。那时“农转非”的渠道无非是招干、考大学和当兵。改革开放后,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社会控制松了,流动性加强,在上述三条渠道外,一些地方由于城市建设的需要,开始向农民出售户籍,也就是农民可以出钱购买一个非农户口。在那时,这个价钱还是很高的。不过,相比前三条渠道来说,以这种方式成为城里人的农民,多数并没有真正变成一个市民,因为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随后不久非农户口的含金量慢慢贬值,城市要解决国有企业大量的下岗工人已经焦头烂额,哪有工夫去安置这些刚成为城里人的农民,所以他们中的多数人并未享受到城市的福利,不仅如此,反而失去了原来的土地。这是“农转非”对农民初步显示出的“不友好”一面。
今天农民对“落户城镇意愿”之所以不强,本质上与早期通过买户口而成为城里人的农民一样,担忧空有城里人的名头,却享受不到城里人的待遇。半月谈的上述调查也提供了佐证,认为农民存在怕吃亏、高成本、难融入三大焦虑。确实,要成为城里人,面临着低社会保障、就业难、房价高、教育歧视、生活方式不同等一系列问题,它们阻滞了农村家庭向城镇迁徙的步伐。
这种情况下,城镇化就应该尊重农民的意愿,不能为了一个空虚的城镇化指标,强迫农民进城,就像这些年来一些地方出现的强迫农民上楼一样。假如这样,无疑将会留下许多后遗症。其实,从前面所讲来看,农民千百年来总是给人感觉有点像“二等公民”,他们内心里是非常渴望成为城里人,与城市居民一样平等。但这样需要做好农民进城的一系列工作,帮农民解除后顾之忧。目前来说,关键是要做好两方面的事情,一是给进城农民提供和原来居民一样的福利待遇,即均等化的公共服务,比如,城市的保障房要对落户的农民一视同仁;二是给农民提供就业培训,尽可能提高他们在就业上的竞争能力。
这两方面的事情做好后,并不等于就万事大吉,政府可以甩手不管了。鉴于农民适应城市生活和工作有一个过程,对其中的一些农民来说,可能一辈子都无法融入城市,因此,还必须考虑好农民进城的后路问题。从而,需要国家在农民落户的方式上,最大程度地选择有利于农民的方式。只要农民想来城市,就应该无条件地让他们进来,这里的无条件,指的是,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林地经营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均保持不变,而不是现在通常选择的以土地换社保。后者其实是农民自己来承担进城成本。事实上,在半月谈的调查中,有四成以上农民选择该方式,选择“以土地换社保”只占了两成以上,还有一成左右选择“补齐三年社会保障”的方式。
农民在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中,做出了最大贡献和牺牲,这个调查告诉我们,在这轮新的城镇化中,不能再打农民的主意,应该将此作为一条纪律来约束各级地方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