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三农B2B网讯 重庆市万州区李河镇生旺菊花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1000亩菊花含苞待放,一眼望去,大地一片银色,秋风吹拂,香飘阵阵。理事长刘华清正在指挥几十位农民施肥、打尖。
万州农业(三农B2B网配图)
2011年9月,在商场打拼10多年的万州女青年刘华清,回到家乡,创办了生旺菊花生产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杭白菊,其产品在欧美市场十分畅销。
“今年1000亩杭菊,可收50吨干花,产值250万元。”刘华清脸上满是笑意。
刘华清和她的菊花种植基地只是万州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成为万州现代农业发展的领军者。
专业大户:让“鸡窝地”变成高效田
“种地一年不如打工一月。”“要想奔小康,必须背井离乡。在家种田,不如外出挣钱。”万州区不少乡镇流传着的顺口溜,道出了传统农业比较效益低,种田不划算带来的尴尬。
家住万州区甘宁镇贯峰村的农民何才忠给记者算了一笔细账:以种一亩水稻为例,产稻500公斤,收入1400元,种子、农药、化肥等成本150元左右,雇人耕田、插秧、收割等人工工资600元左右,亩平纯收入650元左右,即种一季水稻每亩净收入就650元。当然,前提是风调雨顺,没有大灾大害,不能全部雇佣劳动力,否则还有可能倒亏。
万州是一个移民大区,移民规模占三峡库区移民的1/5。三峡工程蓄水后,沿江两岸万顷良田永沉江底。全区175万人现有耕地149万亩,人均下来只有0.86亩,其中坡耕地占88.4%,而且地块零碎,大多是“鸡窝地”、“巴掌田”,农户耕种效益普遍低下,一些地方开始出现土地撂荒现象。
“山高坡陡,基础条件薄弱是农业生产的短板,要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只有在突出特色、提高效益上做文章。”万州区委常委冉华章说,在现代农业发展尤其是特色效益农业的发展上,万州注重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激活现代农业生产要素,使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等经营主体挑起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的重担。
9月15日,记者来到龙沙镇雨台村7组,在专业大户朱应洪的种植基地里,郁郁葱葱的松树高大挺拔,人工培植的杞木树足有几丈高,齐刷刷地立于田野中;基地的另一端,棵棵香椿苗在微风的吹拂下,摇动着婀娜的身姿,散发出一阵阵沁人心脾的芳香。
今年53岁的朱应洪,原来在湖北做煤炭生意。2009年12月,他从龙沙镇雨台村流转了200亩田地和林地,开始搞起林业种植。如今,老朱已流转土地800多亩,专门从事林业种植和畜禽养殖。
老朱扳起指头算了一笔细账:去年出栏2000只鸡收入大约10多万元,今年预计收入也不会少,目前剩下的近100只鹅,也要卖1万元。一年下来单是养殖这块就净收入近20万元。当地农民在基地里,每亩不仅可获得300元的租金收入,还可获得700多元的务工费用。那些撂荒的土地,也被开辟出来成为“宝地”。雨台村未外出打工的农民几乎都成了基地里的产业工人,一年下来可在基地获得收入80多万元。
据统计,目前万州已有各类专业大户2万多户,覆盖了全区所有镇乡及涉农街道,涉及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农机、流通、服务等多个行业。
这些大户,既有城市资本下乡发展,也有当地农户自己兴建,他们把“鸡窝地”、“巴掌田”集中起来生产经营,既有效破解了撂荒现象,也提高了土地的产出效益。
农民合作社: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在培育专业大户的同时,万州区积极鼓励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成立了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领导小组,建立起由区农委牵头、区财政局等18个单位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通过部门联动、政策扶持、项目倾斜等举措,实施发展推进、示范引领、人才培训、农超(校、企、社)对接、品牌培育、改革探索等“六大工程”,加强了对合作社的指导、扶持、服务、监督工作,有序推进了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
“农民合作社能够较好地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有效抵御市场风险,已逐步成为我区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成为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繁荣的新引擎。”冉华章向记者介绍说。
长岭镇老土村就是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摘掉“贫困帽”,迈向小康村的。
2006年,村民夏吉安把1500亩茶园集中流转过来,牵头成立了“玉毫雪茶叶专业合作社”。通过租用入社村民的土地,念“茶经”、打“茶牌”,带动乡亲们走上了致富路。
9月16日,阳光明媚,记者来到长岭镇老土村,探访该村茶叶专业合作社。
正在茶叶基地采茶的村民谭天秀告诉记者,前年加入合作社后,收入大增,除茶叶收入分红的6000多元之外,在茶叶基地务工收入还达8000多元。目前合作社有社员300余户1000多人,已有70余户在万州城里买了商品房。
老土村的茶叶专业合作社仅仅是全区农民合作社的一个缩影。这些农民合作社推进了农业集约化经营,更好地激活了土地能量,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新繁荣。
目前,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539个,其中部级示范合作社11个,市级示范社16个,区级示范社56个。参合农户17.79万户,占全区农户总数的41.5%;带动农户18.17万户,占全区农户总数的42.41%。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获得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4%左右。
龙头企业:农民增收的“火车头”
在万州,孙家镇的烟叶、瀼渡镇的葡萄、李河镇的杭白菊、分水镇的晚熟李、长岭镇的天麻等都已形成了当地的产业特色。近年来,万州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和龙头企业发展,培育了一批特色鲜明、影响力大的农业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已成推动全区农业增效的中坚力量。
这些龙头企业积极推进农业集约化经营,除稳定粮油生产外,还巩固提升柑橘、蔬菜、畜禽等主导产业,名优水果、名特水产、林木花卉、烟叶、茶叶、中药材等特色产业。
鱼泉榨菜集团,把工厂建到农民家门口,在龙沙、大周、小周等镇乡建立榨菜种植基地10万亩,带动6.5万户农民户均增收数千元。集团还通过龙头企业的品牌优势,创新营销手段,积极拓展市场,建立了完整的电子商务系统和信息反馈系统,鱼泉系列产品如今已远销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欧盟、香港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重庆汇农农业有限公司从2009年开始入驻瀼渡镇,流转5个村的近5000亩土地种植葡萄,农民在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租金收入的同时,还就地务工增加收入。该公司常年务工农民300人以上,人均年增收6000元左右。当地农民由原来的散户耕作转变为农业企业工作,成为名副其实的“产业工人”。
宁兰食品有限公司在分水镇种植花生2000亩,辐射近万农户种植上万亩,带动基地农民户均增收1000元。新天地高新农业开发公司在太安镇建茶叶基地2000亩,带动1000户农民发展经济,户均增收1500元,同时也带活了该镇乡村旅游业。
据万州区农委资料显示,全区现有农业企业1240家,其中区级以上龙头企业12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总数达29家,国家级4家,龙头企业规模居全市区县之首。区级以上龙头企业拥有固定资产42亿,全区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66亿元,纯利润1.8亿元,上交税金2.3亿元,出口创汇2141万美元。在从事产业生产的26万农户中,市级和区级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达13万户,激活了他们增收致富的潜力。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有可为
“当前,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需要有作为,也可以有作为,这也是我们推动今后农业农村工作的一个重要努力方向,而培育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则是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前提。”万州区政府副区长张国建说。
为积极支持兴办多元化、多类型合作社,万州区对符合条件的示范社给予融资担保、贷款贴息的政策扶持,对建设鲜活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兴办农产品加工业的示范社给予补助。支持合作社承担农村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农技推广等涉农项目。建立合作社带头人人才库和培训基地,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合作社工作。
除了培育好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之外,家庭农场是当前大力培育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一。
说起家庭农场,万州区长岭镇农民张泽城无疑是出尽了“风头”。2013年2月21日,他从万州区工商分局领到家庭农场微企执照,成为全国首个经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微企型家庭农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目前,万州区已探索建立了家庭农场的认证标准、注册办法、扶持政策等,有序推进家庭农场的培育发展。
新型农民合作组织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的另一种模式,是带动农户进入市场的基本主体。
万州区首家农民专业合作联合社——古红橘专业合作联合社无疑是其中的代表之一。联合社由1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西部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共同组建,成员出资总额1.2亿元。合作社辐射全区10多个镇乡、街道,带动农户近10万人吃“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