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三农B2B网讯 在东莞,生活着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每天扛着锄头,挑着水桶到菜地里忙碌着……这些来自广西、江西、贵州等地“4050”种菜“大军”,每年或一家老小或夫妻双双背着行囊涌入东莞这座“世界工厂”,他们因年龄问题,无法进入工厂打工,只选择在城市边缘开辟新菜地,寻找新生活,做一名“代耕农”。
边缘“代耕农”种菜何日是归期(三农B2B网配图)
作为都市边缘“代耕农”,他们总是深感现实的困惑与无奈:没有本地户口,吃住简单,常常面临着就业转型、城市生活压力、孩子教育等一系列问题。
“代耕”非长久之计
王挺忠是一位“代耕农”。
穿行在一村村田间地头,老王夫妇来回忙碌着,两个年幼天真的孩子则在菜地里玩耍。十几年前,夫妇俩从广西容县贫因老家来到中堂。先前在吴家涌村种菜,那里的菜地被征用开发,之后才搬来到这里。“种菜是一份辛苦差!”经常整天日晒雨淋,但时间比较自由。四十不惑的老王属于晚婚晚育。两个孩子,一男一女,最大的才10岁。婚后,夫妻俩原本打算进工厂打工,但是由于孩子太小,没有人带,所以只好选择出来自己种菜。
坐在田埂边,老王抽着一根烟,头上已开始攀爬和蔓延丝丝的白发。他抖了抖头上的草帽,一丝白发轻坠、入土无声,看着自己飘落下来白发,他唉叹一声:“老了!”老王夫妇俩一年到头种菜只有一两万元的收入,平时省吃俭用,“吃的菜都是自家种,很少去市场买肉。”王挺忠说,现在孩子还小,存点钱让孩子将来上学。至于种到何时,他说:“再种上两三年,等孩子长大上初中后我们就回家了。”他说:“种菜不是长久之计,但是回家没有本钱做生意,又能干什么呢?”
打工是最大的愿望
“广西人早已走!”在望牛墩镇下漕村望洪公路旁边的一片四五十亩的农田里,曾聚集王挺忠的二十几户老乡,他们在这里种过空心菜。因种菜一年不如一年,今年他们已全部离开,有的菜地被当地村民在上面种上甘蔗等农作物,而有的菜地已丢荒。
年届五旬的广西平南县人李金贤曾是8年前最早一批来到下漕村种空心菜的一位“代耕农”。电话那一头,李金贤对记者说:“当初去那里种菜主要是听老乡说东莞工业发达,工厂多,吃菜的人比较多,赚钱容易。”但他没想到,种菜会这么费时、辛苦,“现在物价上涨,农资化肥贵,种菜成本也跟着上涨。除去成本和生活费,一年下来也没有存到多少钱。”李金贤自己估摸着:“一亩菜地,一个月2000块钱,一年也只能存一两万。”他说:“种菜不赚也不亏,能保证一日三餐,但是遇上台风和水灾,就会血本无归。”有门路的老乡都不会选择去种菜,绝大多数都是转型做生意,而有关系则进工厂打工。两年前,李金贤妻子通过朋友介绍,进入了望牛墩一家工厂当一名普工。目前,妻子在工厂打工一个月最少2000元工资收入,最高三四千元,一年下来也有三四万元。“再继种菜下去人都老了,想再做点什么都不行了。”2012年,李金贤意识到年纪的危机感,于是找关系,离开了这片菜地,到隔壁的洪梅镇一家工厂打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