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认证信息(营业执照和身份证)未完善,请登录后完善信息登录
南水北调,移民现在过得怎么样
南水北调,移民现在过得怎么样

南水北调,移民现在过得怎么样

作者:yhttedit   2020-04-17 13:45:13  点击:14

详情

  告别故乡老榆树人在他乡不孤单

  南水北调,移民现在过得怎么样

  编者按:这是继三峡工程之后,我国规模最大的水库移民“大迁徙”,其强度之大、速度之快,在世界水利史上几无前例,如果没有这群迁徙者的坚忍付出与巨大牺牲,南水北调这项世纪工程不可能成功。

  本报记者简承渊

  “你年咋过的?”“和你一样,喝的是郧阳老黄酒,吃的是老家的土猪肉、红薯粉条和汉江河里的翘嘴鲌(汉江河里特有的一种鱼)。”农历大年初三,汉十高速上,一辆白色客车上满载着回老家探亲拜年的老乡,他们聊天的话题始终没有脱离家乡,因为他们离开家乡五年了,家乡已成了“他乡”。

  “挥手别故园,畅想新生活”、“舍小家、顾大家、识大体、顾大局,支持南水北调国家行动”……车窗外飞驰而过的公益广告牌,让车里的老乡沸腾起来,“快了,快到十堰了……”有人眼睛里沁出泪花。

  2014年12月12日,随着十堰市丹江口水源地开闸,沿着蜿蜒1000多公里的人工渠,汉江水正式开始流入北方千家万户。

  这一天,对库区内安外迁的每一个移民来说,意义非同寻常。为了这一渠清水,湖北省十堰市5个县市区有18万人口,牺牲家园,泪别亲人,远离故乡。

  故乡成“他乡”:背着老家的汉江水和故乡土启程

  南方的春天暖得早,在移民点郧阳区安阳镇余咀村靠近水边坡地上的一棵老榆树又开始冒芽了,周边没有任何高过它的树木,在这片荒地上显得尤其孤零。刚乘车从千里之外鄂东黄冈市团风镇黄湖移民新村回来拜年访友的赵久富和几个老乡不顾车程劳累,来到了这棵榆树前。“这是我们村搬迁的一个见证,没有南水北调之前它就在这儿长,水淹不到它,这里曾有一片田,曾是一个住着400多人的村庄。”赵久富抬头望着这棵树喃喃说道。他曾是这个村的村支书,现在是黄湖移民新村党总支部书记。

  五年前,他所在的余咀村整村移民迁徙。

  余咀村地处南水北调工程蓄水淹没区,属于淹房、淹地的双淹区域,全村有61户要外迁到600公里之外的黄冈市团风农场。2009年秋天,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库区郧阳区移民外迁试点工作在该村先行启动,区里希望余咀村能为全区3万余移民外迁带个好头。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我不带头,说不过去,我不搬,其他人怎么会搬呢?”赵久富说。

  外迁黄冈的日子定在2010年的4月30日。前后几天里,镇里的一名工作人员用DV摄像机记录下了当时的交接现场:搬迁的前一天,家家户户开始收拾家当装车。赵久富觉得党旗不能随便转交,需要正式交接,他把党旗挂在了自家外墙上。视频里,赵久富面对党旗说道:我是一名移民党员,即将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搬到一个新的地方,在走之前庄重地向党旗宣誓,一定服从党的决定,执行党的纪律,带领所有移民党员搞好移民工作,请党放心,我们移民党员一定能够在新的家园搞好生产,不给郧阳移民丢脸。

相关分类
请在电脑上注册登陆 网址:https://www.zxb2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