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
目前给鱼接种疫苗主要是靠注射 |
据悉,全球最大动物保健企业硕腾(Zoetis)正在筹划进军中国水产疫苗市场。硕腾全球CEO胡安·拉蒙在上海接受采访时表示:“硕腾即将宣布在苏州设立中国第二个研发中心,致力于水产疫苗的研发生产。目前,中国大量鱼类都是靠抗生素来治疗疾病,我们希望能够推出疫苗产品,给中国水产养殖户更多的选择,预防疾病的发生,同时减少抗生素的使用。”
拉蒙表示,这些疫苗初步将适用于罗非鱼、鲶鱼和草鱼等鱼类,将为中国的养殖鱼农户的生产带来极大的价值。
硕腾是首家有意进军中国水产类疫苗的外资企业。此前,中国已经有本土研发的鱼类疫苗已经上市。2015年10月,大华农草鱼出血病活疫苗获批上市,成为国内唯一一家获得生产批准文号的水产疫苗。该疫苗使用的毒株来自于珠江水产研究所多年的研究,相比以前的土法疫苗更加有效。上海海洋大学水产养殖系吕利群教授表示:“用药物来治疗病毒是非常困难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预防,也就是为鱼接种疫苗。”
草鱼是当前国内养殖量最大的水产品种,仅广东草鱼年产量就超过70万吨。不过近几年,草鱼病害日趋严重,草鱼一旦感染了出血病,死亡率几乎达到90%,这给养殖业造成巨大损失,也导致养殖用药量不断增加,甚至有部分养殖户违规使用禁药,给食品安全带来严重危害。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挪威三文鱼就出现过“危机”。为了避免疫情的发生,当地渔民在喂养三文鱼的药中含有抗生素,结果导致鱼肉中抗生素含量过高而影响了食用价值,造成了大面积海域生态系统的破坏。渔业部门为了制止滥用抗生素导致的严重后果,大力推广使用疫苗来代替抗生素,现在挪威渔业养殖基本已经完全告别了抗生素。而且有效的疫苗令挪威三文鱼产量从1987年的5.7万吨激增到2012年的125万吨。
目前,中国水产市场对鱼类疾病的防治主要是以食物、药物、抗生素、水的调节剂和免疫增强剂等为主,疫苗的使用非常少。然而,中国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进行水产疫苗的研究,疫苗的优势早已受到业界的认可,技术上也并没有太大的挑战。
那么,为何水产疫苗到现在都没有成规模地发展起来?对此,水产动物免疫病专家邢婧表示:“过去养殖业者对于免疫预防疾病的意识十分薄弱,很多养殖户仍然抱着‘生了病再花钱’的侥幸心理,而且缺乏对于疫苗的基本理解,对疫苗的推广造成限制;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疫苗工厂的规模小,经营相对分散,也不利于疫苗规模化生产。”
目前,给鱼接种疫苗主要是靠注射,未来水产疫苗的接种方式可能通过新的技术设备而发生改变。国外已经发明出了鱼类的疫苗连续接种器,可以大大降低工作时间,有效提高接种效率。此外,随着技术的发展,未来口服疫苗也将普及。
中国目前作为动物保健全球第二大市场,具有巨大潜力。这也意味着疫苗研究和生产有很多机会。 一财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