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认证信息(营业执照和身份证)未完善,请登录后完善信息登录
一对藏族夫妇养殖场里的“中国梦”-新闻资讯-畜牧-三农网
一对藏族夫妇养殖场里的“中国梦”

一对藏族夫妇养殖场里的“中国梦”

作者:yhttedit   2020-04-17 15:20:49  点击:18

详情

  进厂前先要消毒,室内设有温度计、湿度计,还有地热、空调,每头生猪都有“身份证”……这不是实验室,这里是位于四川省马尔康县马塘村的兴农养殖专业合作社厂房。合作社的负责人饶睿正向我们介绍养猪场的基本情况。


妻子阿珍与饶睿同甘共苦

  “2008年,汶川大地震,当时道路受阻,突然几天整个马尔康县城都没有肉吃了。我当时去调查了一下,马尔康本地所养的猪市场占有率不到5%,从那时起,我就有了养猪的念头。”谈起当初选择养殖业的初衷,饶睿这样说。

  饶睿头脑灵活,见多识广。15岁那年,他就去成都打工,当过厨子,开过汽车,吃过不少苦。2000年,他回到家乡,当选为马塘村村支部书记,干了3年。后来,他一直做生意,赚到了一些钱。于是,他就萌发了搞养殖场的念头。

  最初,父母不同意:“你连自己家的猪一天也没有养过,怎么可能开养猪场呢?”饶睿并不这样认为,他不打无准备之仗。

  从2008年开始,饶睿自掏腰包,先后去山东潍坊、江西景德镇、安徽东至县、辽宁丹东县、四川成都等5地,做了4年调研。养猪需要技术,饶睿就跑到四川农大请教专家,直接说自己想养猪,但没有技术。饶睿本来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但教授们态度都非常好,还连连夸赞:“一个藏族小伙子有这样的想法,可以呀。”

  说干就干。2012年4月,新农养殖专业合作社动工建厂。厂房修建好后,11月份饶睿开始购进生猪仔。

  “没文化把我搞惨了”,饶睿第一次购买猪仔的过程并不顺利。当时从四川成都购进第一批猪50头,11月的成都还不太冷,但运到马尔康后,天气较冷,猪开始有高原反应,不吃东西。通往马塘村的路都是环山路,很窄,特别难走,还是土路,地上到处都是积水。为了运这批猪进厂,饶睿用拖拉机一头一头地往山里运。

  运到养殖场,天气寒冷,饶睿心里有点着急,就把温度开大了,结果猪不适应。为此,20几天内,饶睿几乎把马尔康县城内所有药店的葡萄糖都买光了。别人以为他买这么多,是为了贩卖,其实他是为了喂猪。成都的教授还专门过来看了一下,说问题不大,还给了他一个专治驱寒的中药配方。最终,饶睿第一批运抵的50头猪,只有2头没保住。

  目前,饶睿已经为这个养殖场投入400多万元,其中温度问题曾经让他特别“恼火”。怀孕后的猪一般需要23-25度,不需要太高,但母猪产下猪仔后,温度需要达到30度,这个很难克服。当地没有养殖过外地猪,对于高海拔地区如何养猪也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我没啥文化,就用最土的办法,把温度计买回来,每天查询、记录,前前后后花了大半年时间,才找到了适宜猪生长的温度。”饶睿说。

  为了让猪适应高海拔气候,专家给饶睿提了几个建议,比如补充维生素等。今年2月,饶睿养猪场的50头母猪顺利产下400多头小猪,他非常高兴,专家也很高兴。但刚生下来的小猪仔能否适应高原气候,专家很担心,特意跑过来看,结果发现小猪仔毛色红润,十分健康。

  猪生长适宜的温度,猪需要的营养如蛋白等,饶睿讲起“养猪经”来头头是道,俨然是个专家。他说自己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为了养猪,他查阅了很多资料,看了不少书,不懂就向别人请教。有时候打电话打到别人都烦了,说晚上就不要打电话了,他们要睡觉。饶睿说:“我也没办法,我得学啊。作为老板,我必须要懂这些。”他非常重视技术,养殖场一共有5人,都是做技术的。

  如今,兴农养殖专业合作社已初具规模,共有700多头猪,和27户农户合作。目前,甘孜州丹巴县一家加工香猪腿的工厂已经下了订单,等猪长成后就可以收走加工了。饶睿说,他的设想是把养殖场办成种猪场,主要繁育小猪,靠农户养,等猪长大后,他们就回收,然后进行深加工,推到超市等地销售,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饶睿曾经做过一个统计:马尔康县城每一年大概需要2.5万头猪才能保证市场供应,如果梭磨乡每家每户养30头猪,大致可以满足市场需求。按照现在的市场价格,30头猪大概可以卖9万元,除去4万元的饲料,大概可以有5万元的收益。饶睿说,马尔康县是高海拔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后,老百姓收入增加。“我的‘中国梦’就是带动更多的农户增收致富”。

  采访过程中,妻子阿珍一直在忙前忙后,话不多还有些羞涩。“家人的支持是我前行的最大动力,决定的事情一定要把它干好。”饶睿说。

 

相关分类
请在电脑上注册登陆 网址:https://www.zxb2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