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2002年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生产总值仅有1732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刚刚2088元。从2002年到2010年,内蒙古经济增速连续八年全国第一。到2011年全区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了14246.1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642元。过去的十年是内蒙古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也是各族群众生活发展变化最大的十年。值得一提的是,内蒙古的少数民族群众不仅享有公平的发展权,而且在生产生活方面享受着各级党委、政府的扶持和关照。今天的《幸福之路:政暖草原牧民心》,让我们共同走近我国著名的三少民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了解居住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的牧民的生产生活。
“茫茫无际蓝色的故乡,风吹草低现牛羊。牧人举起了套马杆,路象飘带伸向远方”压混——历史上的呼伦贝尔草原曾经是北方游牧民族成长的摇蓝,今天它依然是无数人向往的地方。现在这里生活着蒙古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等少数民族。它们中相当一部分人还是草原上的牧民。十年以来,在牧民生活改善的同时,呼伦贝尔草原保护工作也取得了明显成效。
瓦蓝瓦蓝的天空中,草原微微起伏的地平线上,托着一轮红红的太阳。在一丝风也没有的牧区傍晚,记者来到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巴彦嵯岗苏木,蒙古族牧民吴洪刚正从外面赶回自家的牛群。
对于习惯了在草原上游牧的牧民来说,让他们开始圈养这样的饲养方式,其实是很不习惯的。但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因为气候干旱,草场超载过牧等等原因,呼伦贝尔草原开始出现了严重的退化、沙化迹象。在居民点周边、水源地周边和铁路公路沿线,沙化退化尤为严重。现实情况让牧民不得不选择实行圈养。
牧民开始圈养了,草场虽然得到了一定的休息,但是自然恢复的步伐却十分缓慢,而且牧民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为了遏制草原沙化退化,2003年国家启动了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呼伦贝尔草原是首批被纳入到这一工程的地区之一。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实行草场围栏封育,禁牧、休牧、划区轮牧,适当建设人工草地和饲草料基地,大力推行舍饲圈养。在禁牧期间给牧民发放补贴,用于牧民舍饲购买草料。
鄂温克的牧民们称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为网围栏工程,牧民吴洪刚说,网围栏工程让我们的草场重新恢复了生机。“每年旗里、畜牧局都给网围栏项目,都围起来,围封以后这草长起来,肯定好。不象以前随便放,随便走。那样的话,对草畜影响特别大。”
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让很多牧民改变了以前游牧,随意放牧的生产习惯。鄂温克旗各苏木乡镇的牧民都开始大规模盖棚圈,推行圈养以后,牧民们发现,圈养不仅收入提高了,而且抗灾能力增强了。巴彦塔拉达斡尔民族乡牧民那顺孟和“以前的话就是都是放牧吗,以后就是都好了。牛圈、棚圈冬天就过冬就没事了。”那顺孟和说,以前我们游牧的时候,如果冬天雪特别大,几乎每家都要死一些牛羊,严重的时候全旗要死几万头只,自从开始圈养以后,这种情况已经非常少见了。
为最大限度的保护草原、恢复生态,2011年国家又正式启动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机制。由于草原生态较好,草场产草量最高,呼伦贝尔市的补助奖励标准在内蒙古也是最高的,其中禁牧补助在国家6元的基础上,通过自治区和当地政府两级补助,以每亩9.54元发放到牧民手中。在那顺孟和所在的鄂温克旗巴彦塔拉达斡尔民族乡伊兰嘎查,全嘎查每年可以领到300万元补助奖励金,人均1万多元。那顺孟和一家去年共领到了11万元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金。通过实施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机制,那顺孟和一家多年的负债生活终于终结了。“贷款也还了,还买了一台车。这就是政策好啊。没有这个政策以前贷款也还不了,买车也买不了。今年姑娘考上大学了,内大。走得时候坐飞机走的。”
呼伦贝尔市农牧业局副局长那日苏告诉记者,牧民赞扬这项政策,不单是因为拿到了实实在在的奖金,也是因为这项政策对牧民的生产生活进行了统筹安排。
“因为草原生态补奖也是我们国家对牧区这块他不仅考虑了生态,也考虑到了老百姓的生产、以及老百姓的生活,所以说老百姓非常欢迎。不是单纯地就生态而生态。”
实际上,从九十年代初草原开始有了沙化退化迹象以后,牧民就认识到保护草原的重要性,但是为了维持生计,他们没办法大规模减少牲畜数量。现在有了国家政策支持,鄂温克草原上每一户牧民都坚决不超载过牧。那顺孟和:“这个政策多好,这个政策必须得这样,你草场保护呀,草场不保护的话,那牧民就没有了。你不保护好,沙尘暴就出来了。”
呼伦贝尔市畜牧业局副局长那日苏说,有了国家的政策支持,地方政府还将出台更加严格的措施,推动草原保护工作更好地发展。因为保护草原其实就是在保护中华民族的未来。那日苏:“还得做大量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作动员,让老百姓认识到只有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你这个畜牧业才有希望。”
追求幸福生活是每个人的权力,也是每个民族部落发自内心的愿望。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十年来,呼伦贝尔草原牧民收入不断提高,生产条件、住房条件等等都不断改善。
记者:您好,我是内蒙古电台的记者,您叫什么名字 ?
何志军:我叫何志军。
记者:你家几口人呢?
何志军:三口。
记者:现在主要是靠什么生活?
何志军:还是养牛。
记者:现在一个人平均一年收入是多少?
何志军:毛的也就不到三万块钱。再说党的各个方面的税啊、费啊都免了,再说还有补贴。补贴这块还挺高,每年啊我们禁牧是9块多,还有草畜平衡的补贴两块八毛七。
记者:单补贴就是六千块钱收入是吧?
何志军:对。
何志军是巴彦塔拉达斡尔民族乡最普通的一户达斡尔族牧民,一家三口住着一个八十多平方米的砖瓦房,电视、电脑等等现代家用电器一样不缺。他说,十几年前那会儿,他们的生活和现在相比那可差得远了。有几年,牧区雨下得特别少,牧草长得也不好,象他这种小户牧民生活特别困难。很多人家都陷入了春季贷款生活,冬季卖了牛羊还贷款,春天重新再贷款的恶性循环。在有雪灾或者其它灾情的时候,有的牧民就变成了贫困户,靠政府救济过活。
为了提高牧民收入,地方政府帮助牧民实施畜种改良工程,减小畜,增大畜,实行免费人工授精,提高高产奶牛数量,提高牲畜个体产量,通过少养精养提高牧民经济收入。伊兰嘎查牧民木淑兰:“生活要照以前那改变多了,以前生活都很困难,现在牛增加以后,社员的情绪也很高了,参加各项活动也都很积极,就是发展第三产业呗,现在就是也是一个奋斗的阶段。”
从2005年起,鄂温克旗各苏木乡镇在发展过程中逐步认识到,过去那种简单地依靠增加牲畜头数增加收入的粗放式生产方式已经行不通了。牧民也要走出一条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的现代畜牧业发展之路。
鄂温克旗巴彦塔拉达斡尔民族乡伊兰嘎查牧民在旗乡两级政府的帮助下,牧民自愿成立了一家牧业合作社,投入140万元,建起牲畜交易市场,此外又建起了蔬菜、蘑菇、万头养鸽场等等养殖基地。
力刚是伊兰嘎查头脑活络的牧民,十几年前他看到旧式的畜牧业生产收入太低,他就外出打工。这几年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在地方政府党委政府的组织下,畜牧业生产效益节节攀升,他又放弃打工,加入了嘎查的合作社,重新开始养牛。
记者:参加合作社之后你家里的生活状态和以前相比?
力:增加不少收入,现在一年七八万不成问题。
记者:以前呢?
力:以前也就是累死累活两三万吧打工,这差别就出来了嘛。
呼伦贝尔市农牧业局副局长那日苏说,八十年代国家在农村施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候,为了激发牧民生产积极性,牧区也实行了草场分包到户,牲畜分包到户。现在看,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方式不仅效益低下,而且给草场增添了压力。所以从2009年以来,政府和畜牧部门倡导牧民组成合作社,把草场重新整合起来,在更大范围的草场里实行划区轮牧,这样可以更好地保护生态,提高牧民的收入。那日苏:“合作经营以后可以规模化生产,分工非常明确,有专门负责打草的、有专门负责放畜的、有专门负责这个市场营销;所以说整个生产力这个角度来看的话,把成本降下来了,对牧民增收也是有很大的作用。”
伊兰嘎查的老支部书记木淑兰说,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最差的时候,他们嘎查人均纯收入只有300多元,现在人均纯收入超过五千元,牧民的生活有了质的飞跃。但是2006以前,牧民还处于爬坡期,牧民的住房有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破旧的土房,为了让牧民尽早告别危旧房,国家民委以部门的名义组织实施了少数民族地区危旧房改造工程。各级地方政府也配套资金,共同帮助牧民群众。巴彦塔拉达斡尔民族乡乡长安曙光:“从06年到2010年一共争取民委土房改造项目150户,民委投入了210万元,旗政府投入了170万元。”
2008年以来,为了切实改善牧民群众的住房条件,鄂温克旗按照国家的要求,大力投资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共为2443户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发放廉租住房补贴429万元。把一些特别贫困的牧民搬入廉租住房。巴彦托海镇牧民董培荣因为身体有残疾,养不了牛羊,找工作也困难。多年自己独自带着两个孩子没有固定的住房,2009年她成功通过廉租房审核,住进了廉租房小区,住进楼房董阿姨全家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有钱的还没住上楼呢没钱的住上楼,困难的现住上楼了,我说这共产党真是对这些人真是够好的了,完了我可满足呢。”
鄂温克族作曲家迪福创作的《敖包相会》曾经风靡全国。在经济发展、百姓生活改善的今天,民族文化工作者的创作热情,工作热情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他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