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近日,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某肉牛养殖小区负责人秦贵发现了一项新技术,那就是蚯蚓能加工有机肥。这种有机肥转化技术在以前是想都没想过的,但就是这项技术使甘肃天水武山县走上了发展生态农业的新路子。
以前,由于牛粪这种肥料有机质含量低,不被群众看好,养殖小区的粪便处理一直令养殖户头疼。而今,该县的牛粪被收集起来,经过处理变成了有机肥。而在一系列的处理环节中,起重要作用的竟是一条条小小的蚯蚓。通过蚯蚓的咀嚼消化,将养殖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不仅减轻了养殖对环境的污染,而且有效提高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带来了经济效益。
有机肥转化实现循环一体化
目前,生物有机肥已在该县各乡果园、菜园和庄稼地里广泛施用,取得了明显的效益。利用生物有机肥效果好,施过蚓粪有机肥之后,土质比较疏松。据了解,今年武山县引进生物(蚯蚓)转化有机肥技术,在经过发酵的牛粪中引种蚯蚓,粪便经过蚯蚓的咀嚼消化后,有机质含量比之前提高一倍多。工作人员再对其进行粉碎、分筛、配方处理和包装等后续加工后即可成为精良的有机肥。养殖小区的技术人员介绍说,由于蚯蚓繁殖能力极强,一次引种就可以循环繁殖使用。此外,利用蚯蚓的这一特点,进行规模化养殖并用来处理畜禽粪便,这样做既绿色环保,又能实现养殖种植循环一体化发展。
产业链延伸提高经济效益
据何成民介绍,目前已根据不同作物对土壤养分需求的差异,计算得出了10种常见作物的养分配方比,生产果树专用肥、蔬菜专用肥、花卉专用肥43吨,并在乡内果园及蔬菜套种中进行了示范性施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了扩大这种有机肥的生产量,他们在厂区增修了粪便发酵池、加工场等设施,并购买了粉碎、过筛、计量、包装等设备。同时,还启动实施了蚓粪有机肥商标注册和包装设计工作,有机肥也将逐步走向市场。此外,有机肥转化加工过程中分离出来的蚯蚓成虫经风干或冻干后,还可用于养殖、医药、工业等领域,每吨市场价可达8-15万元。
总之,有机肥生物转化加工的使用,链接起“玉米种植—秸秆青贮—科学养牛—牛粪加工—果蔬施肥”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真正实现了牛、果产业互促双赢,小小的蚯蚓串起的生态农业发展链正在不断延长。武山县相继建成数个有机肥集中加工点,并建成发酵池,带动全县养殖农户因地制宜在房前屋后进行有机肥加工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