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昨天,宁波市药监局向社会通报2012年下半年宁波市乳制品抽检结果,全年共抽检鲜奶(巴氏杀菌乳)、酸奶、纯奶(超高温灭菌奶)、婴幼儿配方奶粉4个品种乳制品608批次;酸奶、纯奶、奶粉合格率均为100%。但鲜奶共抽检201批次,63批次不合格,合格率仅为68.66%;不合格指标主要为大肠菌群超标、β-内酰胺酶阳性两项。
此前,有网友曝光一份《关于2012年宁波市乳制品评价性抽检结果的通报》,详细列出了不合格的具体品牌和批次,涉及省内部分知名奶制品企业,其中有家企业的鲜奶大肠杆菌超标达1000万倍,一时间引来多方关注。
记者向宁波市药监局求证,相关负责人表示,确实有一份通报上报给上级部门,但是否是该文件,他们不予正面回应。他们每年都会对乳制品进行抽检,制定《评价性抽检结果》,分析乳制品中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以便质监、工商部门更好地监管。
抽检是去年下半年进行的,但通报刚刚出炉。对于抽检结果,企业有何说法?不合格指标对人体有哪些影响?记者就此采访了多方人士。
部门抽检
A
鲜奶合格率不足七成
对于这次抽检的初衷,宁波市药监局表示是为了更加客观评价市场上乳制品的质量安全状况,所以通过到大型超市以及家庭订奶箱两条途径,进行抽样检查,发现鲜奶的合格率最低。
大型超市抽检的鲜奶合格率为87.13%,家庭订奶箱的鲜奶抽检合格率为50.00%。鲜奶共抽检4种包装形式,从合格率分析,袋装抽检合格率最高,为84.21%,其次是纸盒装,合格率76.82%,玻璃瓶装为14.81%(详见右下表)。
鲜奶合格率较低,原因是部分样品检出大肠菌群超标和β-内酰胺酶阳性。63批次不合格鲜奶中,大肠菌群超标41批次、β-内酰胺酶阳性40批次。鲜奶检测项目包括大肠菌群、黄曲霉毒素M1、β-内酰胺酶、三聚氰胺、苯甲酸、山梨酸、无机砷、铬等8项,其他6个项目均合格。
鲜奶不合格批次中,大肠杆菌超标最严重的超出标准1000万倍,为宁波牛奶公司的高品鲜牛奶。
对于不合格的原因,检测部门分析,造成鲜奶大肠菌群超标的可能原因包括:生乳在采集、贮存或运输过程中被污染;生产加工过程中消毒杀菌不严;运输、贮存、销售鲜奶过程中冷链断裂导致微生物繁殖。常温下乳制品很容易导致微生物生长,家庭订奶户取奶不及时造成冷链断裂是鲜奶大肠菌群超标的主要原因。据宁波市质监局报告,2012年该市质监部门共进行鲜奶出厂检验335批次,合格率100%。
导致鲜奶β-内酰胺酶阳性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内源性的,即由奶牛体内的耐药菌株产生的,二是为降解牛乳中残留的抗生素而外源性人为加入的。但目前尚无科学的检验鉴定方法区别这两种来源的β-内酰胺酶。
B
企业回应
对抽检结果有不同看法
昨天,本报记者联系了部分被网络曝光的奶企,这些企业表示也是看到网上的帖子才知道此事,并对抽检结果也提出了疑问。
被网络曝光的一家企业,共抽检108个产品,36个不合格。其中,大肠菌群最高超标值超过标准限量值1000万倍。
该企业每天卖出60万份牛奶。其中,9成为鲜奶。
昨天,企业相关负责人的电话被打爆了,媒体接二连三地追问,1000万倍和不合格的事。
“我自己也是今天才在网上看到这份文件,之前没有接到官方的通知。”他表示。
不过,对于文件里的数据,他提出了质疑。为什么?“如果真是这样,都臭气熏天了!液体也凝固成固体。”他说。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很可能抽检地点有问题,不是在冷链情况下抽。”他说。大肠菌群,十分敏感,“离开冷链,菌就会疯涨,20分钟就增一倍。”
而冷藏的意识,不少消费者都不具备。“常温对待,想喝就喝,不放在冰箱里。这样,大肠菌很容易上升。”他说。
被网络曝光的另一家企业共抽检11个批次,3个批次不合格。
“怎么这个事还没结束呢?”一接到记者电话,企业负责人就纳闷地说。这其中,有一段周折的故事。
去年11月下旬,他们曾接到宁波市工商局的电话。“跟我们说,宁波食安办抽到我们产品有问题,菌落超标。”负责人回忆。
但对此,“我们提出疑问,要求复检。这些产品都是有检测报告的,检测为合格。”随后,“我们赶到省里,宁波食安办带着留样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