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认证信息(营业执照和身份证)未完善,请登录后完善信息登录
改革奋进中的甘肃省绵羊繁育技术推广站-新闻资讯-畜牧-三农网
改革奋进中的甘肃省绵羊繁育技术推广站

改革奋进中的甘肃省绵羊繁育技术推广站

作者:yhttedit   2020-04-17 15:20:06  点击:9

详情

  甘肃高山细毛羊繁育及推广基地——甘肃省绵羊繁育技术推广站坐落在层峦叠嶂的祁连山东段的草原上。它在艰苦奋斗中诞生,开拓奋进中成长壮大。70载春秋的不懈努力,赢得了广大农牧民的广泛赞誉,被誉为“镶嵌在祁连雪域皇城草原一颗璀璨的明珠”。

  该站前身是甘肃省皇城绵羊育种试验场,地处甘青两省交界的祁连山高寒牧区,海拔2600米-4000米。始建于1943年,系新中国诞生后全国最早建成的绵羊育种试验基地之一,现为甘肃省农牧厅直属事业单位。主要任务是承担全省甘肃高山细毛羊选育研究、保护利用、试验示范与推广;全省人工草场培育技术、天然草原改良技术、高山细毛羊营养与饲料高效利用技术、疫病防控技术及规模化生产技术的综合研发与示范推广;全省高山细毛羊技术推广人员和科技示范户的培训等。该站于2008年被农业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绒毛用羊产业技术体系首批综合试验站,2009年被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和甘肃农业大学列为细毛羊育种基地。

  该站在近70年的风雨历程中有过坎坷,也有过辉煌,也曾陷入过固步自封、停滞不前的境地。近年来,在该站站长、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李范文同志为班长的领导班子集体带领下大刀阔斧,改革创新,为践行“转型跨越、富民兴陇”大业交上了一份骄人的答卷。

  探索篇 老树逢春开新花

  省绵羊繁育技术推广站建站近70年,虽硕果累累,但步入新世纪以后没能紧紧跟上社会变革的大潮,日益显得老态龙钟,步履蹒跚。全站管理体制陈旧,干部发展意识不强,职工服务意识淡薄,各项事业因循守旧,停滞不前。直到2008年,省农牧厅在全厅系统选拔年富力强的干部进入站管理层后,改革暗潮从此涌动。他们立足省情、站情为单位把脉,勇于实践,从用人机制入手悄然叩开了探索改革的大门。

  一、以人为本,积极探索机制改革

  长期以来,省绵羊繁育技术推广站的内部管理机制如一壶陈年老酒,禁锢着职工队伍的思想和合理流动。2008年底,单位有位名叫屈翠香的女职工因夫妻两地分居要求长期请假。站党委经过深思熟虑,决定让其转岗承包土地,这样作为个案悄然拉开了改革探索的大门。2010年,职工不但接受了这个现实,而且心有所动,于是趁热打铁出台了转岗承包的改革方案。方案出台后职工反响强烈,但仍旧“怕”字当头,一怕自身技能不强,不能在社会上立足;二怕改革政策朝令夕改,丢了饭碗。站党委遂将承包期限暂定为1至3年,让职工自愿报名,最终有30余名职工签订了土地承包合同,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他们或为解决子女上学问题,或为解决夫妻分居问题,或为自主创业。这些有益的改革探索让职工着实尝到了甜头。对单位而言,也终于打破了思想坚冰,开启这艘航船驶向了转型跨越、全面服务社会的正确航道。

  二、顺势而为,解放思想产生强大动力

  “站在为全省绵羊产业发展全方位引领和服务的高度,单位才有出路。”站长李范文同志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单位转型跨越的方向。长期的封闭让单位蜷缩在小天地中,很多干部都成了井底之蛙。大家或安于现状,浑然不觉;或墨守陈规,按部就班。仅凭一番说教效果只能是“听了动心,过后安心”。于是站领导班子选择了行动,大胆摒弃旧的作法和行为方式,先做后说,或者做了也不说,让职工从单位一点一滴的变化中揣摩体会,从领导班子的一举一动中对照自己的工作。慢慢地,职工从观望到理解和参与改革,工作态度和积极性发生了质的飞跃。

  三、明确方向,“三步走”的发展战略逐步实现

  2011年上半年,省绵羊繁育技术推广站在干部职工思想发生改革之时,趁热打铁,制定了站“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立足国情,立足省情,立足站情,通过深层次的调查研究,经过反复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准确定位了单位现状,剖析了单位的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进而从加强科技攻关,培育细毛羊新品系;加快科技创新,完善技术推广体系;调整畜牧与种植业产业结构,探索现代草食畜牧业发展新模式;加强天然草原改良和人工种草研究;实施人才强站战略与改善民生等六个方面绘就了“十二五”期间全站社会发展、单位转型的蓝图。规划还提出了“三步走”的实施战略,第一步减肥瘦身、夯实基础的目标任务已经完成,第二步充电壮大和全面腾飞阶段的各项目标任务正在有条不紊地实现中。

[page]

 

  改革篇 大刀阔斧谱新篇

  2012年初,该站经过几年的探索,制定下发《深化单位内部改革的实施意见》,将2012年定为深化改革年,拉开了内部改革和转型跨越的大幕。

  ——精简职工队伍,鼓励自主创业。2011年,省绵羊繁育技术推广站用人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职工转岗承包土地的期限修订为6年、9年或至退休,并为所有参加转岗创业的职工承担了养老保险金,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吃了定心丸,最终有三分之一的职工选择了转岗创业。这样不仅给有特长的职工提供了创业致富的机遇,让他们经受了锻炼,开阔了眼界。对单位而言,也如同经历一场“大浪淘沙”,职工队伍人际空间加大,多年积累的矛盾随之锐减,职工队伍更加精干高效,对单位的全面改革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18”改革效果初显。2012年,省绵羊繁育技术推广站通过实施“318”,即三定一奖(惩)八统一改革,将责、权、利最大限度地交给职工,在确保种群结构不变、种羊质量不变、防疫机制不变的前提下进行改革。当年实现了在基础母羊数减少近30%的情况下,取得羔羊数与往年持平的良好成绩,充分说明改革发掘了职工的聪明才智,调动了工作积极性,内部机制改革初显成效。

  ——精设内部机构,全方位履行职能。长期以来,因历史和地域原因,省绵羊繁育技术推广站背着沉重的单位办社会的包袱。2011年底,该站将所办近40年的职工子弟学校停办,妥善安置了教师和学生。精简了医疗人员队伍,撤销了计划生育委员会,将相关社会职能移交给地方。成立了科技培训和兽医防治科,调整后的11个科室 ,从不同层面分担了该站的四大职能,彻底改变了过去职能覆盖缺失的情况。

  ——绵羊育种向高起点迈步,超常规方向发展。品种是提高质量、产量的根本。甘肃高山细毛羊作为我省唯一自主培育的绵羊品种,始于1957年选育,1980年正式育成,被甘肃省人民政府正式命名,并受国务院嘉奖,粉碎了过去一度时期被人们认为青藏高原地区不能饲养细毛羊的预言。1995年以其对高海拔的独特适应能力和理想的生产性能优势被国际认可,正式列入《世界动物品种志》。后针对品种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先后10次引进中美、澳美等高品质细毛羊种,对该品种进行了换血改造。截至目前,甘肃省绵羊繁育技术推广站已形成了以甘肃高山细毛羊、中国美利奴高山型新类群、甘肃高山细毛羊优质毛品系、甘肃高山细毛羊肉用类群、中国美利奴超细品系(高山型)组成的功能完备的品种结构。2011年8月,该站承担了国家农业部绒毛用羊产业技术体系“十二五”超细毛品种和肉毛兼用新品系选育。今年5月底召开的全省新类群选育项目会上,又将“优质细毛羊”新类群选育项目新增列入全省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之列,给予了专项资金支持,标志着甘肃细毛羊品种与肉牛、肉羊“三足鼎立”,一起撑起了甘肃草食畜牧业发展的蓝天。

  ——科技推广为全省农牧民增收保航。省绵羊繁育技术推广站承担着全省13个地州市,3万多农牧户和300多万只细毛羊引领和服务的重任。目前,该站在全省五个示范(市)县确立了12个示范基地和360个重点示范户,通过发放种羊补贴、政府种羊招标等方式给他们提供优秀种公羊,进行细毛羊繁育知识的培训和技术示范,推广细毛羊标准化生产技术。近三年累计培训示范户28场(次),1400多人次。编写实用科技成果教材2部,编印发放培训材料1600多份。联合省内科研院所举办标准化规模化良种繁育技术培训班30多批次1500多人次,举办细毛羊实用技术培训班12次,培训农技人员600多人次,充分发挥了单位的技术优势。

  ——实施人才战略,着力培养专家型实用人才。省绵羊繁育技术推广站实施人才强站战略,“走出去、请进来”,加强人才培训和技术交流。截至目前,已经邀请国家绒毛用羊产业技术体系知名岗位科学家共10余批来站培训,本站20余批次分赴新疆、青海、内蒙古、辽宁、山东等省区考察学习,收到受教育、开眼界的良好效果。今年上半年启动“讲好一堂培训课、提升一层学历、写好一篇论文、参与一个项目、晋升一级职称”的“五个一”业务大练兵行动,对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水平的提升产生了重要作用。

  ——生产生活硬件设施建设有序进行。该站职工公寓楼工程自去年动工以来已完成主体封顶,综合业务楼建设正在紧张施工中。今年还与肃南县政府协调铺通该站至皇城镇段沥青路面工程,让全站70年来“行路难”的问题得以彻底解决。

  成果篇 继往开来创辉煌

  省绵羊繁育技术推广站在建站近70年历程中赢得了很多荣誉,众口皆碑。多次获得国家、省级科技进步奖以及国务院的嘉奖,该站培育的高山细毛羊凸显民生、民族和生态效益,就令人赞赏不已。

[page]

 

  ——显着的民生效益。甘肃高山细毛羊从育成至今的30年间,带动全省乃至全国细毛羊品质提升,从细羊毛数量和质量上有力地支援了民族毛纺工业,并且以其优秀的品质为各细羊毛主产区赢得显着的民生效益。以去年为例,该站当年创出了国毛销售价格历史新高,羊毛(污)均价达到49.5元/kg。受该站的支撑和技术示范带动,细毛羊主产区肃南县、天祝县、永昌县的细羊毛均创了新高,其中肃南县细羊毛均价达到了36元/kg,天祝县达到了30元/kg,永昌县达到了34元/kg。按甘肃细毛羊目前存栏量约300万只,产毛量1.3万吨计算,仅细羊毛一项年创直接经济效益达到4.42亿元。改良后种羊质量提高,只均羊肉年收入750元,每年可创7.5亿元的经济效益;综上所述,全省300万只

相关分类
请在电脑上注册登陆 网址:https://www.zxb2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