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惠州素有“鹅城”之称,而惠州沥林镇则盛产鹅,并把鹅美食、鹅文化发展为当地的品牌。近年来,通过鹅文化节的举办,让沥林鹅的知名度提升了不少,许多珠三角的市民也来到沥林品尝鹅美食。如何把沥林鹅、碌鹅技艺的品牌打响,走出惠州,能够像“北京烤鸭”那样拥有成熟的销售推广渠道?这是当地政府和村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现状:惠州以外没有销售渠道
据了解,惠州沥林镇村民养鹅的历史记载始于东晋时期。当时家家户户的村民都养鹅。直到明朝景泰年间建镇,有鹅镇沥林的称号。直到现在,鹅室村、鹅公嘴村等以鹅命名的村落还保留着。
比赛现场,村民谢育成把宰好的鹅用酱油抹遍全身,然后把鹅放进油锅用小火煎,直至鹅身变成金黄色。他告诉记者,还要加水用大火焖至水烧干,金黄色的鹅变成深红色,把配料的浓汁均匀地淋至全身,这才算是完成一只碌鹅的制作。
村民谢育成在沥林一边养鹅,一边开饭店。他说,生意好的时候每天的收入高达8000元,“比以前单纯养鹅的收入增加了不少。”在沥林,像村民谢育成那样专门开鹅美食特色饭店的有近20家。鹅美食特色饭店已经成为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渠道,成为村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据了解,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766元,与2007年相比增长了40.8%。
突破:计划引进大公司来运作
在去年的鹅文化节上,记者采访到沥林镇镇委书记甄林林,他表示,提升沥林鹅的文化价值是沥林鹅发展的突破口。今年,沥林鹅的品牌更具有含金量。沥林碌鹅制作技艺今年被列为惠州市仲恺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也正在申请惠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成功注册了沥林鹅和碌鹅两个商标。沥林镇镇委书记甄林林告诉记者,接下来想引进大公司来运作,并引进专业机构和专家来解决鹅的保质期和保鲜等问题,通过示范运作打开销售渠道,通过深加工,对鹅的不同部位采取不同做法,通过多元化的烹制方式来增加鹅的附加值,形成鹅美食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