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三农B2B网讯 据陈焕春的考察,美国去掉头尾的猪肉离岸价每公斤只有1.9美元,按照现在汇率计算,每公斤价格只有12元人民币左右,即使加上运费,卖到中国价格还低于中国的猪肉价。所以他认为,中国的养殖户不能再指望猪肉价格上涨了。
养猪模式与城市化进程滞后的制约
的确,养猪的确很难指望涨价。目前猪肉价格的稳定,某种程度上与猪肉进口扩大也有关系。2010年中国进口猪肉大概20万吨,2011年超过100万吨,今年估计更高。在一个全球化的市场上,哪里有利可图,商品就流向哪里,猪肉也一样。这种市场竞争,是一种迫使中国养猪产业降低成本的最佳机制。也就是说,养猪的比谁都想降低成本,可能并不需要院士来提醒。
进一步看,院士责怪养猪的指望价格上涨,就有一种“何不食肉糜”的意味。因为降低养猪成本,不是养猪的所能决定。中美养猪成本的差异,从根本上讲是养猪模式的差异,人家是1个人养1000头猪,我们可能养猪的比养的猪少不了多少。当然,我们也有一些养猪场,但总体来说没法和人家比。这种养猪模式的差异,又受制于经济模式和经济结构的差异。因为我们农村人口太多,地多人少,家家户户都在养猪———他们也往往只能靠养猪这样的副业来创收,不指望猪肉价格上涨又能指望什么呢?
城市化进程的滞后,导致了中国的养猪产业成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养猪的人力成本之外,在其他的诸多养猪成本中也可以找到根源。比如,农村人口多,农业的规模化种植就难以推行,劳动力密集推高粮食、饲料成本。在中国的生猪产业模式下,陈院士所说的疾病防控、设备设施,以及环境改善,都是奢侈的事情。中国的经济转型,大约也应该包括养猪产业的转型。但这需要加快城市化进程等社会转型。
专家呼吁规模化养猪
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表示,他看到的情况与陈焕春所说的差异很大。袁钢明说,他电话问了美国市场的猪肉价钱,和中国猪肉价格差不多,不至于出现美国猪肉价格比中国低一半的情况。
袁钢明说,中国和美国农业劳动生产力差距太大。美国是大规模养殖,一个人的产量很高,所以价格可以降下来。中国则不是这样,中国到现在为止只有极少数的大规模养猪,大多数是农民散养。散养的规模很小,因此价格只好抬高。如果供给不及时或者发生疫情,猪肉价格就会更高。中国还存在另外一种市场不稳定——养猪生产不稳定。所以猪肉价格还会上涨,尽管城市老百姓不太高兴,但是没有办法,中国的养猪市场太不稳定了。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焕春说,养猪户要从品种、营养、疾病防控设备设施等方面来着手,降低成本,这样企业才有盈利空间,袁钢明对此非常赞同。袁钢明说,这些年猪肉的周期波动越来越大。有些大公司进入养殖场,稳定生产增补欠,所以扩大养猪户规模是一个重要的途径。扩大养猪规模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对于改良品种、饲养技术等都有意义重大。所以,袁钢明认为,这个道路方向是对的,提高我国养猪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