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认证信息(营业执照和身份证)未完善,请登录后完善信息登录
养猪业应对蓝耳病等疫病风险的对策-新闻资讯-畜牧-三农网
养猪业应对蓝耳病等疫病风险的对策

养猪业应对蓝耳病等疫病风险的对策

作者:yhttedit   2020-04-17 15:21:29  点击:7

详情


  目前,养猪业可谓的多灾多难,倍受各种难缠疫病的困扰,已给养猪业造成巨大损失,并成为影响制约我国养猪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现在,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被动地应付,而需要从长计议,采取治本的方式,在源头上解决疫病的困扰。猪高致病性蓝耳病不仅危害严重,还因病原物多重交叉感染和变异而后患无穷。如果不从根本上转变饲养方式和发展模式,一味运动式地防疫灭病,依赖疫苗免疫,依靠药品消毒灭病,只能是“临时抱佛脚”的权宜之计。即使控制了蓝耳病,还会有“红耳病”等更难对付的疫病出现,养猪业将永远不得安宁,无法稳定持续地发展。

  生猪疫病流行是工厂化、高密度的饲养方式造成的,也是活猪与猪肉大范围流动导致的。因此,要努力改变现行的养猪生产与流通方式。推广林地、草地、田间地头小规模放牧饲养方式,给猪以蓝天白云新鲜空气,自由活动的空间。放牧场夏季有树荫乘凉,冬季有塑料棚保暖增温,减少冷热应激。通过落实动物福利待遇,保证猪的健康,使之摆脱对疫苗药品的依赖。

  要改变跨区域此地饲养、彼地销售的方式,推广当地饲养、当地加工、当地销售的产销体制,不要受所谓“重点发展生猪优势产区”,发展“生猪全国统一大市场”等违背国情的洋模式误导。中国几乎所有地方都能够养猪,当地人吃猪肉不必舍近求远。实行生猪地产地销,既降低了冷冻费用物流成本,还减少了废气排放和环境污染,并有效控制了疫病大范围传播的渠道。

  根据养猪生产地域多样性的特点,也根据猪肉消费多样化的特征,要实行品种多样化,摆脱对单一引进品种“大、长、杜”的依赖,改变“清一色”引进品种的格局。以高瘦肉率高生长性为目标选育出来的大白、哈白、杜洛克等洋品种,已难以适应抗病力提高的时代新要求。从国情出发,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种质资源基因库,通过生物多样性途经,将野种猪等纳入经济杂交组合之中,提高抗逆性和抗病力。我国的猪种经多年的改良工作,几乎全部由大白、长白、杜洛克等高产优良品种覆盖。这样,既充分利用了多年来我国生猪改良的成果;也通过生物多样性途经,提高了猪群的抗病能力和适应性。


相关分类
请在电脑上注册登陆 网址:https://www.zxb2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