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蛇年啦,我们村更要大发了!”杨洪昌哈哈大笑着说道。大年初三,他已经从浙江绍兴结束探亲回到位于子思桥村的蛇博物馆,在办公室接待了记者。六十岁的杨洪昌虽然个子不高、略有驼背,但是精神奕奕、容光焕发,“预言”全村蛇年要大发可不是他在说大话。
“蛇王”杨洪昌与蛇共舞
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子思桥村能够成为“中国第一蛇村”,全村人靠“蛇”脱贫致富,杨洪昌确实功不可没。从捕蛇到养蛇,再到加工蛇产品,杨洪昌始终是“第一人”。
1985年,杨洪昌萌生养蛇的念头后,为了得到适合繁殖的种蛇,他起早贪黑地在草丛中寻寻觅觅,为了捕蛇,他曾经连人带蛇一起掉进湖里。为了养蛇,他把积蓄全部拿了出来,建起养蛇场,买来四万多条种蛇。
蛇有野性,一开始怎么都不肯吃喂的饲料,杨洪昌只好用最“踏实”的办法,像填鸭一样一条条喂蛇,直到这些蛇接受了喂养方式。蛇繁殖技术也是杨洪昌通过实践攻克的难关,最初由于环境、温度、湿度等条件限制,蛇卵总是不好孵化,试过水草、纸箱、沙土等各种工具后,杨洪昌发现,用泡沫箱来模拟洞穴最为适宜。经过三年的实践,到1988年,杨洪昌一下子孵出了5万多条蛇,赚了十几万元。
杨洪昌靠养蛇成了村里的富裕户,让很多村民都动了心,纷纷开始学习养蛇。对于村民们的养殖困难,他有问必答,并且将这套从养殖、孵化到加工的“赤练胎蛇人工孵化技术”推广传授给村民。
1996年,杨洪昌将养殖场升级为德清县莫干山蛇类实业有限公司,将产业延伸到蛇产品的加工和开发。据介绍,在过去的一年,莫干山蛇类实业公司销售额达到2000多万元。这与杨洪昌前期的大胆投入密不可分。为了更好地将养殖的科研成果应用于实践和提高产品附加值,他从2006年开始进行了蛇类驯养繁殖示范基地的建设。投入资金150万元,新建了种蛇生态驯养场地、蛇卵孵化场所和设施、化验场所等约3000平方米;新建了280多平方米的蛇类保健食品净化生产车间,并于2008年通过了严格的保健食品GMP审查。
杨洪昌颇为骄傲地告诉记者,2012年,公司获得了四项发明专利,分别是清肝明目的蛇胆胶囊、补肾壮阳的蛇鞭胶囊、提高免疫的三蛇粉胶囊、补钙健骨的蛇骨钙胶囊。实际上,杨洪昌一直非常重视产学研的结合,蛇类公司先后与浙江大学、暨南大学、浙江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并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科研成果,为蛇类养殖产业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济世救人的美好还在延续
拜访杨洪昌,记者还碰到了该公司一个特别的“住客”,他是27岁的壮族小伙子黄光雨。“是杨叔给了我生活的希望,本来我连路都走不了了。”
原来,黄光雨是慕名前来杨洪昌处“求医”的。
虽然走路时依然有些跛脚,但是经过一年多的“蛇疗”,黄光雨已经可以摆脱“可怕”的拐杖了。上小学六年级时,在广西桂林的黄光雨不幸换上了强直性脊柱炎,省内的大医院拿小黄的病没辙,赴湖南、北京求医也没有起色,反而让本就不富裕的小黄家雪上加霜。病情不断加重,找到杨洪昌这儿时,小黄已经卧床三年。
“我是在中央台看到了杨叔的经历,他和我得过一样的病,通过喝蛇酒治好了自己的病,我只能抓住这最后的希望了。”黄光雨回忆道。当年的杨洪昌用五步蛇、乌梢蛇、蝮蛇配了“三蛇酒”在自己身上搞实验,当时也不懂中药去腥,吃吃吐吐、吐吐吃吃吃了一年,医好了自己的强直性脊柱炎。黄光雨真的找对了人,杨洪昌给他配制了三蛇酒、胎蛇酒、三蛇粉胶囊、胎蛇胶囊,短短十天就让他感觉到了明显的效果。连续服用三个月以后,黄光雨就能下地走路了。
“杨叔知道我家的困难后,不肯收我一分钱,痊愈后我希望能够在他公司里帮忙,好好报答他。”黄光雨道出了自己的新年愿望。
因为自己的经历,杨洪昌对残疾人所受的病痛深有体会,对帮助残疾人解除病痛不遗余力,工作再忙,也要优先安排爱心救护事项,而他的经历经过多家媒体报道,光中央电视台就播出过54次,全国各地都有患者前来求助,至今已经接待了500多人次。
蛇文化也可博大精深
记者年前经过蛇文化博物馆时,正好看到工人们在安装门前的竹牌坊,这次到访,新的竹排楼上挂着红灯笼,前面的石狮子上则挂着红绣球,显得喜气洋洋。
据杨洪昌介绍,从4月初步建成开放至今,蛇文化博物馆已经接待了近5万名访客。“天冷了,蛇要冬眠,来参观的人也少了,夏天你就可以见识到这儿的热闹啦。”杨洪昌笑道。蛇文化博物馆的建成开放标志着蛇村的产业又扩展了,之前有第一产业(农业,蛇养殖)、第二产业(加工业,蛇产品加工),现在又有了第三产业(旅游业)的发展。
怀着有些害怕又充满好奇的心情,记者随着杨洪昌走进了蛇文化博物馆。首先经过了一片“小公园”,园中小径呈八卦田造型,杨洪昌的介绍让记者大吃一惊,植被并非普通绿化,而是培育了各种中草药,“蛇疗确实能够解决各种疑难杂症,如果能够配合中药药效,或许能够有更好的医疗效果。”杨洪昌称此处为养生园。
再往前就是几个大的养蛇塘,正在记者担心会不会突然在里面看到蛇时,杨洪昌笑着说道:“前两天下过雪,所有的蛇都移到室内了,在外面会冻死的,天热的时候你在这里能看到3000多条蛇。”果然,在旁边的室内养殖区,分类养着赤练蛇、乌梢蛇、蝮蛇、热带蛇、眼镜蛇等品种。
在活蛇博物馆里,大部分蛇类都已经被移至温暖处,“留下”的几条蛇中,“小青”和“小白”两条宠物蛇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们在饲养员手中温顺地趴着,完全打消了记者原来对蛇的恐惧。“天热时这里有40多种观赏性较强的毒蛇和无毒蛇,今年还要引进更多的品种,到时候你还可以来好好参观一下。”杨洪昌介绍道。
在活蛇博物馆的隔壁还有一个蛇产品馆和会议室。蛇产品馆中陈列着莫干山蛇类有限公司生产的各类产品:三蛇粉胶囊、胎蛇胶囊、蛇骨钙胶囊、蛇鞭酒等大量以蛇为原料的药物和保健品。据介绍,会议室里经常会为游客提供关于蛇疗的养生讲座,旺季还有取蛇毒和现泡蛇酒表演。
杨洪昌今年打算进一步完善蛇文化博物馆,除了引进更多观赏品种,还要竖起一个蛇灵牌,“这块牌会有7米多高,为了人类的健康,蛇类作出了大牺牲,我们要纪念蛇,敬重蛇。”他还计划推出特色“生肖游”,让更多的游客在蛇年来蛇村寻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