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三农B2B网讯 总产量5000万吨,这是“十二五”规划给中国奶类产业制定的目标。目前,我国奶类总产量即将达到4000万吨,虽然成绩不俗,但与世界平均水平和未来消费需求的刚性增长相比,我国奶业才刚刚起步。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他们不仅希望喝到奶,更希望喝到绿色、安全的奶。因此,从奶源到奶车,从仓储到杀菌,从灌装到检测,从包装到成品出库……只有在牛奶产业链的全程采用苛刻的标准,才能确保万无一失。
据了解,蒙牛每天对原奶的需求量达到1万吨以上。蒙牛通过投资扶持、技术指导、协助供奶方融资等多种方式,使奶源的供应由原先“分散饲养集中挤奶”的奶站模式,逐步向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的牧场模式转变。为进一步提升牧场原奶比例,蒙牛的自建牧场计划也在稳步推进中。
实际上,蒙牛严控的不只是奶源。从送奶车驶出牧场,到最终牛奶送到消费者手上,全程都有“贴身保镖”悉心护卫,以确保产品质量尽在掌握。
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的蒙牛六期工厂里,一个面积达5万平方米的车间,是目前全球乳品行业智能化程度最高、生产能力最大的单体车间。这里几乎所有的生产流程都按照程序自动运行,就连产品的入库都由专门的智能小车完成。
不仅如此,蒙牛还搭建了“四驾马车”质量管理架构,即集团质量安全管理系统、奶源质量中心、营运质量中心、市场质量中心。蒙牛集团质量安全管理系统负责人王艳松表示:“构建这一管理架构,是为了把‘裁判员’和‘运动员’分开,确保独立监督、责权分离,让企业对质量的管理覆盖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为消费者负责到底。”
12年,1000倍,这就是蒙牛业绩的增长速度。然而,高速带给蒙牛带来的不仅仅是鲜花和掌声,也有“成长的烦恼”。比如,行业内普遍存在的分散养殖模式,乳业产业链的复杂多样、分散化,与消费者之间缺乏完善的沟通机制等等。实际上,蒙牛的困惑,也是中国乳业面临的共同困惑。这些困惑产生的根源,在于质量管理体系的提升没有与乳业发展的速度同步。因此,破解这些困惑,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是多领域、多层次、多途径推动中外乳业深度融合,嫁接国际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全面提升中国乳业的质量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