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三农B2B网讯 近日,在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和溪镇林坂村一个30亩的养殖场里,场主林志彬刚把一桶豆腐渣倒进食槽,十几只小山獐就探头探脑地跳出隔栏,很快就把食槽围住,大快朵颐起来。别看这些小獐个头小,它可给林志彬带来了一笔不少的收入。
幼獐(三农B2B网配图)
“从哺乳期幼獐身上取得的獐宝,民间称为獐奶或獐乳块,富含免疫蛋白质,营养价值极高,一斤能卖到5000元。”林志彬说,獐的市场效益很高,单单一只母獐,一年就能带来超过5000元的纯利润。
如果不是5年前的未雨绸缪,现在的林志彬,也许不是在为养獐忙碌,而是在为猪圈被拆发愁,“我曾是养猪大户,8年来存栏量一直保持在1000头左右。”林志彬的“绿色转型”,可以说,是被生态“逼”出来的。
原来,早在2007年,南靖县就开始全面整治所有排污企业,以保护九龙江水资源环境。当时的林志彬心生隐忧:“生猪养殖对环境污染大,我的养殖场又靠近河流,迟早也会被列入整治范围内。”为防患未然,他开始寻找转型的新路子。
“当时在网上第一次看到关于特种养殖的介绍,说污染很少,市场稀缺,我就想试试看。”2008年,林志彬先是从湖南购进了60多头豪猪,每斤肉比生猪卖出十倍的价格,在尝到甜头后,2012年,他又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养獐事业中,目前已拥有200多头山獐,并成立了绿野特种动物养殖有限公司,成为全省唯一一个养獐基地。
“以前养生猪不仅喂食成本高,而且排放量大,污染不小。现在的豪猪、山獐,都不吃饲料,而是用地瓜藤、玉米、南瓜等天然绿色食品喂养,食量小,无污染,抗病力又强。”林志彬说,他还种植了80亩的红豆杉、罗汉松等苗木,所用肥料都是用山獐和豪猪的排放物处理而成的有机肥,实现了生态农业的良性循环。
“公司 农户”打开农民“致富门”
近年来,漳州市各地广泛开展生猪养殖污染整治,逐步减少生猪存栏量。一些生计不保、亟待转型的养猪户该如何找到新出路?在山城镇下碑村田园牧歌生态蛇场里,“70后”农民黄贤辉用“公司 农户”的运作模式,为这些失去经济来源的养猪户开辟了新的生存空间。
“我们拥有标准化蛇房8栋,年供应蛇蛋、蛇苗8-10万个,一年可卖出2万斤成品蛇。这么大的供应量,很大一部分是依靠发展下线的农户来完成的。”黄贤辉介绍说,目前,南靖当地及周边的龙海、华安、长泰等地,已有70多户农民通过与蛇场建立合作关系,养蛇致富。而这些农民有一半以上都是通过“猪圈改蛇场”来实现转型的。
“我们主动上门推广养蛇,帮助农民将猪圈改为蛇场,这样既降低了投资成本,又实现了无污染、零排放。”黄贤辉说,从禽畜养殖转入特种养殖,一开始有些农户不免怀疑这项新兴产业是否能获利。为打消农户疑虑,黄贤辉大胆创新,在提供蛇苗、蛇食及技术支持的基础上,提出蛇食购价可欠款70%,销售由蛇场全权负责,成功实现了风险转移,让农户安心养蛇。
“明年年初我们打算继续扩大蛇场规模,在全国各地开连锁蛇餐馆,实现产、供、销一体化。”黄贤辉说,今年九月至今,南靖继续加大生猪养殖污染整治力度,已经有一些原本养猪的农户前来洽谈合作事项,对于特种养殖的前景,他信心十足。